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13期   2017101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坚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航空工业开创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2014年5月5日,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联盟总部并听取国产民机非洲市场情况汇报。

2016年3月25日,张德江委员长考察中航国际肯尼亚职业教育中心并听取了中肯职业教育项目汇报。

2014年3月17日,斯里兰卡时任总统拉贾帕克萨为集团公司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优先公路升级改造项目竣工揭牌。

2013年7月6日,汤加国王图普六世体验飞行“新舟”60。

2017年4月10日,谭瑞松总经理、陈元先副总经理考察集团公司并购的英国AIM公司。

2017年6月20日,张新国副总经理出席集团公司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共建中法联合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自2008年战略重组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我国航空工业对世界航空强者从“总体跟跑”到“主体并跑”的历史性跨越,以先进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鹘鹰”第四代战斗机、歼10系列第三代战斗机、直10和直19武装直升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成功研制并交付,标志着航空装备研制实现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并发展完善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倡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构成,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走向和平繁荣富裕的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广阔的市场平台,务实的思路理念。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企业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中国航空工业深刻领会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好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一带一路”部署与要求,坚定地走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立足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要求,提出了打造“空中丝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提供空中解决方案。“空中丝路”旨在促进各国航空产业互联互动,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即在各国政府部门、民航组织、机场当局管理和支持下,以航空制造企业、航空运输企业、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及通航、机场等运营企业为主体,通过贸易、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构建统一标准、统一行动,打造开放天空和贸易畅通平台,维持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航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开创航空产业全方位合作新局面。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中国航空工业致力于实施供给侧改革,提供航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专业航空服务,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乘势而为

“一带一路”成果显著

以优势产业和资本为依托,促进贸易畅通

从产业发展上看,“一带一路”日益成为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机遇。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航空产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以优势产业和资本为依托,在飞机出口、航空运营、国际合作、服务保障上不断开拓,实现中国制造“走出去”。

在民机出口方面,“新舟”系列飞机和运12系列飞机已经向18个“一带一路”国家累计交付了42架,在200多条航线上运营,累计运送旅客量超过了1100万人次。自投入航线运营以来,“新舟”飞机安全性、经济性及舒适性得到“一带一路”地区用户的广泛认可,解决了用户国当地人民交通出行困难,带动了当地就业,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新舟”飞机、运12飞机出口,带动了中国适航标准“走出去”,积累了国际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经验。

集团公司与俄罗斯、英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的投资合作实现了部分产业转型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并购的德国蒂勒特发动机公司与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顺利整合,在国际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奥地利FACC公司加入集团公司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收入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英国AIM公司和Thompson公司的加入为集团公司民机客舱内饰产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对于海外投资企业,集团公司采取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原则,制定了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相对稳定,风险管控措施到位,确保并购企业实现平稳过渡和稳步发展,利润率超过集团公司平均水平,用户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

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坚持航空为本、多元发展,依托航空工业高科技基础,瞄准新兴产业,高端切入,突出商业模式转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产品。天马液晶总出货量排名位列全球第五;深南电路已成为本土综合实力最强印刷电路板制造及研发企业,进入全球排名前34位;汽车零部件、连接器等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90多类产品呈现规模化出口态势。

以创新合作模式为突破,促进设施联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交通设施薄弱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航空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航空全产业链能力,目前是我国国产民机“走出去”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集团公司在强调商业成功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解决方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成功,努力与当地客户实现共赢。

国外客户对运营“新舟”飞机经验不足、技术支援能力薄弱是制约国产民机海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集团公司秉承“帮扶式、保姆式、介入式”服务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加大了国产民机海外客服体系的建设力度。在非洲地区成立南非合资航校,设立刚果(布)维修中心和坦桑尼亚技术支援中心,并计划在多个国家投资设立国产飞机备件中心,分别辐射中西部非洲和东部非洲,为国产机队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维修等客服能力。在亚洲地区,分别积极推进南亚区域和中亚区域技术支援中心和备件中心建设工作。集团公司通过逐步建立区域航空运输网络和客户支援体系,在提高当地航空运输能力的同时,也为我们国产飞机机队在海外运营提供了必要保障,有效地促进了“设施联通”的实施。

集团公司还利用航空产业发展积累的优势,立足航空主业,积极推进模式升级,致力于提供专业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务范围升级拓展至机场建设、路桥建设、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市场不断扩展,目前已形成中东、非洲、南亚三大业务区域,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模式从分包提升为总承包加融资模式,竞争方式不断优化。积极打造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工程”,埃塞俄比亚航空维修喷漆机库是非洲最大且唯一集喷漆、维修于一体的机库,获得用户一致赞誉;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机场跑道盖被项目在不停航条件下提前保质完工。

以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为抓手,促进民心相通

集团公司深刻领会中央“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坚持正确义利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集团公司对于境外项目充分考虑所在国国情和实际需求,与当地企业进行长远规划,长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3年喀麦隆使用“新舟”60飞机顺利完成了解救人质和撤侨的任务。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期间,在震后最危险最混乱的九天时间里,“新舟”60飞机和运12飞机保障工作组一直坚守在尼泊尔首都,确保“新舟”60飞机顺利执飞28个航班,运12飞机顺利执飞23个航班,累计运送灾民超过1600人,圆满完成人员救援和救灾物资运输任务,为当地抗震救灾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和2017年哥斯达黎加遭受飓风袭击,运12飞机与售后服务组以100%的出勤率开展了营救工作,以其出色的抗灾救援表现获得了哥总统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在中非区域航空合作框架下,中方至今已完成200多名非洲航空官员和航空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到2020年将培训500名非洲航空专业人才。集团公司承建的斯里兰卡中北部交通干线A9公路,克服穿越雷区的危险及各种施工难度,提前竣工通车,成为当地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誉为“复兴之路”“民族融合之路”和“经济振兴之路”。集团公司开展的肯尼亚职业教育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已培养出3000名技术工人和职业教育师资,为肯尼亚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该职教项目一期项目覆盖肯方10所院校,二期项目将覆盖肯方47个郡、134所大专院校,将会有更多的肯尼亚青年将从职业教育项目中受益。

目前集团公司在“一带一路”区域许多项目都受到了合作伙伴和当地业主的高度认可,不仅打造了航空工业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更促进了用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支持。

开拓前行

国际业务发展喜人

一是集团公司国际化实力快速提升。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国际业务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至2015年期间,国际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15.4%。2016年集团公司实现国际化收入937亿元,占集团公司全年总收入的25%,同比增长15.9%;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元;初步构建了境外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业务管理体系,境外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已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境外机构,海外雇员近3万人。航空工业在“一带一路”上的布局不断完善,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26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在28个国家开展业务和项目,执行和在谈的各类贸易、投资、工程等项目超过300个,总金额超过900亿美元。

二是航空产品出口稳步前行。军贸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出口成交额持续增长。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歼7、K8等传统产品向“鹘鹰”“枭龙”和“翼龙”系列无人机等第三代产品的升级换代,先进产品实现批量出口交付。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的拓展。

民机出口取得突破。集团公司致力于发展涡桨支线飞机,努力成为世界领先的涡桨支线飞机制造商。“新舟”系列飞机累计出口交付57架,已在世界17个国家、32家用户、近300条航线上运营,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机的国际影响力。全新研制的70座级、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并已获得国内外11家用户共计185架启动订单。运12系列飞机累计批量出口交付99架,客户遍布全球33个国家;最新的运12F已取得美国FAA适航认证,正在积极开拓欧美发达地区市场。积极贯彻落实“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国产民机海外客服体系。国产民机出口亚非拉地区突破了欧美适航标准障碍,为未来民机大批量“走出去”和适航标准“走出去”奠定基础。

三是国际合作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展。集团公司创新合作模式,全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与世界主要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了50对50 联合研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合作层次不断深入。重型直升机项目完成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及中俄政府间协议署;AC352/EC175等对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在C919飞机11个主要子系统项目上,与GE、汉胜、霍尼韦尔等成立合资企业。与国外航空科研机构、高校、学术团体等航空科技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合作和民用航空合作。转包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具备了先进民机大部件设计、制造能力和大型喷气公务机总装能力。合作层级逐步提高,在波音、空客多个大型民机项目上成为一级供应商和零部件唯一供应商。飞机座椅、客舱内饰进入波音、空客供应商行列。

砥砺前行

国际化管理不断提升

开展顶层规划,加强战略聚焦

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党组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对标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央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坚持全球化战略思维,明确提出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和“国际化开拓”发展战略,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坚定地走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之路。在集团层面成立了“一带一路”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领导机构,优化人力、资金、渠道等资源配置,突出主业、市场聚焦、模式创新、协同创效,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非洲“三网一化”等战略机遇,通过实施“空中丝路”计划,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产能合作。

完善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风险

集团公司从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角度出发,集团公司总部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境外投资管理、境外资产财务管理、境外社会安全管理、境外机构及派驻人员境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境外舆情危机应对、境外社会安全审核管理的管理办法,规范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此外集团公司还指导和组织所属单位结合本单位业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境外风险管理文件,完善了集团公司境外风险管控体系。

加强境外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保密管理。完善定期检查、监督机制,完善境外社会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境外派驻人员实现安全培训、保险和保密教育全覆盖。督促境外企业和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结合所在国实际情况和国际通行做法,有针对性地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统筹优势资源,促进协同发展

集团公司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国际业务组织结构和境外协调机制。加强境外机构体系建设和布局,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建立境外业务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大使馆制”。

积极促进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国际业务协同。切实发挥贸易业务单位国际业务开拓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实现抱团出海。建立内部国际合作资源、信息与成果的交流共享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积极促进境内外企业协同发展。尝试利用境外企业研发和制造优势,带动国内企业提升能力;探索利用境内外企业现有市场、渠道、品牌优势,带动产品快速进入当地市场。推动集团公司内部采购,将境外企业纳入国内单位供应链配套,增加采购比例。

创新合作模式,注重长远效益

集团公司大力实施国际业务模式创新,推动军贸、民机出口由产品贸易转变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体系化营销,拓展航空产品客户群体,扩大了航空市场边界,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商业模式上,转变观念,将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行为逐渐转变为参与运营、参股、合资的市场行为。在营销方式上,以航展为切入点,通过珠海航展、巴黎航展、莫斯科航展、新加坡航展、迪拜航展、阿布扎比防务展等重大航展平台,不断融入区域航空市场圈,加大对相应区域原有客户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该区域的客户覆盖范围。

集团公司抓住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大变革的契机以及世界航空产业重组机遇,与世界主要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了50对50 联合研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合作层次不断深入。国际合作不再单纯追求形式或资本上的平等,而更加注重合作的质量以及对自身研发能力的带动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目的不仅是服务于现有的市场和项目,同时更加着眼于面对未来的市场机遇。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集团公司努力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善于跨文化管理的国际经营和管理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打造与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相匹配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国际化人才激励机制,在国际业务岗位上,注重选拔具有国际业务管理经验、海外留学或派驻经历的人员;挑选一定比例的年轻后备干部到海外工作或学习。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国际化开拓人才培养和使用,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外著名院校签署了航空青年骨干赴海外留学项目协议,开启了集团公司大规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近年来航空青年骨干学成归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成果丰硕,一大批留学人员投身到重点任务中,在重要岗位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技术后备人才。还有一大批技术骨干在所在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重大项目攻关、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

坚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合作的关键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非洲“三网一化”战略为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指明方向并创造良好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既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需要。“十三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要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为此,集团公司于2017年5月制定印发了“十三五”国际化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指导,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以航空主业全球化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战略引领,强调效益优先,聚焦重点国别和重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分业管理,做好境内外业务和企业协同,健全国际化运营体系,控制风险,加强考核,完善国际化经营监督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国际业务发展。力争到2020年,航空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业务进一步聚焦,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和利润实现较大增长,跨国指数超过18%,塑造国际化品牌和企业形象,完成集团公司从国际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航空工业国际事务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