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7期   202101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相生相伴的科研与科普

王大鹏 黄荣丽 陈玲
  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和实践者,科研人员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和“第一发球员”。
  科学普及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与从事科学传播的其他人员、机构和媒体相比,科研人员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如何更好地让科研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既保证科技创新发展,又兼顾科学普及,真正实现“两翼齐飞”,这是新时代科普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曾经的科研与科普
  科学普及的行为早已存在,但其概念直到19世纪才产生。通过梳理科学普及本身的历史,可以发现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经历过“合—分—合”的过程。
  科学普及的历史与科学研究的历史一样久远。在科学诞生之初,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是难以划分的,因为那时科学家还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业。早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大多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很多都是业余人员;而且在从事科研的人中没有形成属于特定群体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也没有对其进行评判考核的评价体系。
  英属北美时期的报刊就刊载过“科学报道”,而“科学家”一词直到1840年才被英国学者惠威尔在其《归纳科学哲学》一书中提出。应该说,报告、消遣活动和展览在塑造科学家和即将成为科学家的人的职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科普杂志的发展历史来看,杂志市场的繁荣和公众需求的增加都要求科研人员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在19世纪晚期,美国的一些科普杂志,如《科学美国人》和《大众科学月刊》发表了很多科研人员撰写的科普文章。
  19世纪末,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前身——美国地质学家和自然学家协会的所有成员不仅是杰出的研究人员,而且几乎都在当时的科普杂志上发表过科普文章。约翰·C·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一书中将这些人称之为“科学人”。在那个时代,许多人理想地认为,最杰出的科研人员也应该是最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但是,随着科学专业化、科学家职业化的出现,科学共同体开始形成,相伴而来的是科学的制度化。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分离。“当科学家收手、撤退之后,科学普及工作落到了其他一些翻译者、节略者和非科学的专门人员之手”,以及科学新闻记者和大众传媒人手中。
  二战以后,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以及科学对公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增加,公众的态度对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争议性话题和不确定性议题的传播更加触动了公众的神经,如转基因问题、干细胞移植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这就要求公众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参与科学与技术活动,而这些理解和参与必然离不开科研人员开展的科学普及工作。因此,科研与科普的关系开始由“分”再转向“合”。
  公众需要科普
  随着公众科学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科研管理机构、资助机构和科学界对科学普及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增加,科学共同体、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出台了系列规定和要求,以强化科学家、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对科学普及工作的投入。
  英国皇家学会于1985年发布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理解科学……某些情况下,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将有助于其做出更好的专业决策。2000年发布的《科学与社会》报告则更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上存在着对科学的“信任危机”,以及公众的“兴趣有余,信任不足”。随后发布的系列报告都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科研人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以便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形成对科学理性积极的态度。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在用于科普活动的经费比例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科学白皮书》(2008年版)中规定,将科研经费的3%用于科普专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2003年开始,在其年度战略计划中要求每个科研项目都必须包含科普任务,并在各项目预算中单独拿出2%的经费予以支持。美国能源部要求各类研究项目必须承担科普任务,并在项目计划书中对科普任务的内容、形式、目标人群和经费比例做出详细说明。
  从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工作来看,我国也大体上经历了与其他国家类似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在激励科研人员参与科学普及这项基础性工作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统领下,近年来的一些重要政策和文件都有专门的内容涉及科研与科普结合,以及在科研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的规定。
  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
  当前,相关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也在自身的科研工作中不断推进科学普及工作,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形成对科学理性的态度、认知,从而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近年来,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和科学界都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成果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科学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科学研究。
  在加强科研与科普结合的过程中,以及在科研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方面,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不仅包括他们从事科学普及的技能(如科普创作能力、科普传播能力等),还包括他们对科普的重要性的认知、从事科普的意愿、对媒介环境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对目标对象的理解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学普及本身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科学,它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将研究中发现的有助于改善科普工作的技巧,通过培训传授给从事科学普及的科研人员。培训内容包括:与媒体交流的技巧,针对公众接受程度和心理特点进行科普主题策划的技能,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科普文章、科普音视频等作品的技能等。这些技能都应该是科研人员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科研与科普结合的必要途径。
  科普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效果,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从提升科研人员科普能力的视角看,需要为科研人员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都适用于同一套模式,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提升还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发现最适合其所在行业领域,以及科研人员自身最适合的平台和方式,以帮助科研人员找到最佳契合点。
  随着科学和技术成果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且广泛,以及公众对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对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变成公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和方式传播出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的同时要提升科普能力,通过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科研与科普的“两翼齐飞”,进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