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46期   202002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殊的春节假期

刘宏福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鼠年春节还有四天,老家在陇东高原的我踏上了回乡过节之旅,天津—北京—西安—我家。夕发朝至的火车是在京津地区工作工作的陇东人每年回家最经济和方便的方式,也是我选择次数最多的乘车方式。

虽然几天前我已经关注到武汉出现某种传染性很强的流行病,但是想着武汉离天津隔着好几个省,也没太在意。下午四点多的天津站看起来和往常并无差别,旅客似乎并没有受疫情的影响,候车室里部分的戴口罩的旅客也是出于防雾霾的考虑。辗转京津城际和北京地铁,一个小时之后,我来到了旅程的第二个乘车点北京西站,候车室里旅客熙熙攘攘,尽显中国春运奇迹的壮观场景,每一旅客的脸上洋溢着归家的幸福笑容,时不时抬头扫一眼检票口。那时我们并不清楚,远在近千里之外的湖北武汉,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

“咱们这节车厢有没有医务工作人员?”乘务员向每一个车厢的旅客询问,也许这句列车工作人员惯例的询问,是最有可能和疫情关联的讯息。列车运行12小时之后到达了终点站西安,离家的距离又近了很多。由于西北地区的铁路覆盖率较低,长途客用汽车成了旅客回家最后一段路程的选择方式。候车的旅客已经排到了客运站外面,西北的早晨气温着实很低,但耐寒的西北人似乎不习惯受到口罩的约束,大部分人依旧顶着寒冷,用最朴实的西北方言和同行人交谈着或向远在家里的亲人报告行程,即使少数戴口罩的人也以棉布防寒口罩居多。谁又清楚,也许某个稍感咳嗽或发热来自武汉的旅客就站在他的旁边。

下了火车到长途客运站,平时1个小时换乘,这次用了3个多小时。11点半,汽车终于出发了,我的心情随着汽车的启动稍感放松。汽车在黄土高原上穿山越岭,4个小时过后,终于到了离家还有半个小时车程的西北小县城。泾河畔的县城依旧笼罩在春节前祥和氛围中,道路两旁挂满了红色灯笼和中国结,街上行人忙着置办年货。“你们没看新闻吗,武汉的肺炎好像很严重的,咱们这里的人怎么都不戴口罩?”我随口向接我回家的姐夫问道。“离咱们还远呢!”姐夫随口说。

在北京和天津生活近十年的我,因为雾霾已经习惯了戴口罩,路过一家药店,突然发现自己的口罩落在了汽车上。确认了是医用口罩后,就很随意买了一包,5元一包共10张。然而谁也没想到两天之后武汉“封城”的消息,让在西北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口罩,竟成了买不到的稀缺物品。

1月23日,除夕前夜,“武汉封城”的新闻是全中国人民最为关注的话题,此后的几天,新闻推送、朋友圈、微博等,都是关注疫情的文章,武汉加油、战疫情、如何预防肺炎、新增人数、最美逆行者、物资紧缺、捐赠、停运,成了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期间关注的话题。春节的微信群本来是祝福和红包满天飞的群体欢腾,今年的微信群却成了人们普及防疫知识、贯彻防疫政策、上报相关信息的工作群。从1月22日开始,部门的微信群就开始陆陆续续发布关于做好预防此次肺炎的相关通知和要求,“每日一报”成了部门同事每天的打卡必备,领导每天都会询问是否自己或身边家人身体出现异常、目前所在地有变化和与接触武汉人员接触的情况等。返程的计划也随着单位防疫工作的要求多次调整。

“宅在家也是为社会做贡献”。随着部分列车的暂停,长途汽车的停运,高速道路的封停以及乡村道路的硬核把关,人们渐渐停下了出行的脚步,路上很少看到走街串巷的行人,人们用实际“行动”参与应对疫情,共筑抗“疫”铁壁铜墙。年过八旬的奶奶算是周边同龄人里身体比较硬朗的老人,和其他上了年龄的农村老人一样,喜欢串门聊天。“老年人免疫力差,容易被传染疾病。”这是我在过年期间对奶奶多次强调的话,经过几次说教,过年期间,奶奶脚步最远的距离是门口的大路边。

目前,确诊的人数虽然还在上升,但是治愈出院、抗病毒药物取得突破进展、临床实验正在进行等好消息,也在为每一个奔波在外的中国人多了一份保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这场战“疫”中的每一个我们,硝烟不熄,我们奋战的脚步就不会停下,阴霾总会过去,春暖自会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