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04期   201709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20%plus的结构人生

——记航空工业长沙院结构专业副总师李江


航空工业长沙院 黄蕾

如果你在设计院看到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侃侃而谈的设计师,他们肯定是学建筑的。如果你在设计院看到不苟言笑、锱铢必较、一板一眼的设计师,没错,他们就是干结构的。结构工程师几乎都与“严谨”“细致”“沉稳”直接画等号,而航空工业长沙院结构专业副总师李江却是20%plus的“严谨”“细致”“沉稳”(20%plus意为比常人多付出20%)。结构工程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严谨的职业之一,因为结构工程师对建筑工程质量负有终身责任。大型公建项目“杭州东湖路停车场”、杭州市重点人居工程“杭州西溪人家”、重钢结构的航空工业川西“4·20”灾后异地重建项目……在李江23年的结构人生里,他几乎已经涉及了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用他的20%plus的“严谨”“细致”“沉稳”给业主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

领导眼中的“技术担当”

任何美轮美奂的建筑,离开了精准的结构设计,都无法真正屹立于世。而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结构设计师的重要性也是最恰当不过。“航空工程设计院技术力量的日益雄厚以及图纸质量的不断攀升,李江功不可没。”这是院支部书记彭彤勇对李江的评价。作为院结构专业总师,李江无愧“技术担当”“学术带头人”“质量把关者”的称号。

航空工业川西机器有限责任公司“4·20”灾后异地重建项目是长沙院的年度重点项目。其中2号压机厂房全部承重结构均为钢结构。吊车吨大,有200吨和120吨吊车各一台,吊车工作级别均为A5级。重钢厂房比一般钢结构厂房要多几个系统,其中吊车梁系统是难度最大的,在长沙院历史上处于空白领域。但院领导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们相信作为院“技术担当”的李江能够攻克这一难题。果然,李江带领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并对力的传递以及各个构建的尺寸进行反复计算,最终将吊车梁系统确定为“吊车梁+制动板+辅助衔架+水平支撑+垂直支撑”,以满足其变形和强度比。技术难题攻克了,接下来面临的是人手少的难题。由于去年下半年结构专业有产妇休假、派人常驻项目现场等情况,结构专业人数骤然减少了30%,眼看交图的日期日益临近,加上原有的校审制度导致返工不断,李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静下心来仔细思索,琢磨在既保证质量又保证进度的前提下怎么对流程再造。最终,他制定出了“校对质量评分表”,并在结构专业推行,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画图的效率,几乎再无出现返工的现象,为顺利完成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江将“校对质量评分表”应用到院里所有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图纸的整体质量。

同事眼中的“李大人”

如果没有那专注到毫厘之间的细致和对极致的追求,酿酒师傅不会酿造出一道甘美的佳酿。被同事们尊称为“李大人”的李江用时间酿造着属于他的这坛“结构”美酒。“他是一位开放型、成长型的总师”“他对结构的自信源于他对结构的专注”……这是同事们对李江的钦佩与赞叹。

由于经常做大跨度的网架结构,之前一直使用SFCAD软件和3D3S软件,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迭,现在行业里大部分采用MST软件来做结构设计。李江没有被科技时代的浪潮所湮灭,而是紧跟市场形势,积极自学各类软件,并不断采用新的软件和技术手段来提高设计能力。作为45岁的中年人,他率先学习盈建科YJK软件计算基础、大跨度结构整体模型,使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他还经常用新旧软件的计算结构进行反复比对,以达到最优解。“李大人是一个比较轴的、认死理的人。”结构室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在李江的人生信条里,干结构,不仅要精和专,还得为客户提供经济性最高的结构解决方案。为达到最优经济效益,在某高层住宅工程桩基础时,李江甚至不惜推翻原设计方案,将原设计方案的桩筏基础改为独立桩承台加防水板。由于设计时间紧迫,李江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亲自试算、不断优化桩基布置。仅一栋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比原方案减少桩数40根,节约造价约20多万元。

徒弟眼中的“温柔恩师”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虽然结构设计并不完全是手工技艺,但李江对自己徒弟的传帮带并不亚于手工技艺师傅。他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要说起院结构室,几乎人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李江的徒弟。当大家说起这位公认的师傅时,除了言语中的赞叹,更有眼神中的感激之情。

“虽然我们是硕士研究生,但缺乏实战经验,师傅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我们,从零开始,从基础开始。”“师傅喜欢钻研,遇到技术难点,他会自己先想办法攻克或者组织大家一起研讨。”李江经常把年轻人聚集到一起,自己在改图、校审或是核算的同时,给大家讲解理论知识、传授实战经验,这种现场演练的传授方式让结构室的年轻人飞速成长。作为院结构总师,李江不仅扛下了把控质量的重任,他还是结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意味着他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钻研技术难题上面,在忙碌的审图之中抽时间写论文、做课题。获得长沙院“优秀师徒”称号的李江的徒弟彭鲲感慨道:“师傅真的是以一名研究者的姿态去一字一句写他的论文,刻苦程度和钻研精神让我们这些才写完硕士论文不久的年轻人汗颜。在师傅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本领,收获更大的是做事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相对来说,结构工程师们是一群不太活跃的群体。不像建筑师,在工作中更是身先士卒地领导各专业实现自己的“蓝图”。结构工程师似乎就只有水泥、钢筋和结构体系。别的专业等工程验收后就可以开心庆祝,结构专业却是千斤重担刚起步,即使退休了也跑不了干系——结构工程师对设计是要终身负责的。每每听到建筑大师们侃侃而谈建筑哲学与个人风格大家无不心驰神往、热血澎湃。谈到结构领域时,却不免怅然若失。复杂的结构设计、精深的理论,大家熟悉的结构大师有几人?即便如此,李江专注结构设计二十多年,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他身上20%plus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20%plus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20%plus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20%plus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20%plus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还在影响着其他的结构设计师们,培育着下一个“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