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198期   2017083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泥污燕支雪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航空工业上电 蒲毅

公元1101年7月26日,苏东坡不断被贬,颠沛流离,从海南走到常州,一病不起,再也起不来了。弥留之际,他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他的意思是,我这一辈子没做亏心事,不会下地狱。

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灵魂就这样消失在12世纪元年。他挥洒才情,笔下写就无数千古风流人物,在900年后一天,时间证明,他自己才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1001年到2000年间12位世界级杰出人物,苏东坡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被授予“千古英雄”称号。

多少王侯将相,多少富贾名流,他们赢得了天下,却输给了时间。苏东坡死后916年,散文家祝勇,沿着苏东坡颠沛的人生路径和留在故宫博物馆的字画,重新还原了这位伟大诗人风雨飘摇的一生,出版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他说,千古风流人物,他最想写的就是苏东坡,不是写一篇,而是一本书,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书中写道,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萦绕着苏东坡的诗句,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比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不用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他的文字,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所有主题。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

祝勇选择了苏东坡一生的十个侧面,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用散文的笔法,符合逻辑的情景再现,高超的书法和绘画解析能力,为我们再现了1000多年前苏东坡的高贵精神世界。

王国维在20世纪评论说,至夏商周三代以下,最伟大的诗人只有四个: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东坡。这四人中,离我们最近的就是苏东坡,他死后近一千年,再无出其右者。

有些文化素养的中国人,苏东坡的文章大多能顺手拈来。但每一首诗,写的背景,他本人遭受过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遇到何人,所经何地才写出这样的诗句,过去我们确实很少深究,我们更喜欢背诵一些诗句,而祝勇的作品,可以让我们跟随他的笔端走进苏东坡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再与熟悉的那些诗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苏东坡。

苏东坡年少就名满天下,但他真正的文学和艺术高度却是在他官场失意,被贬黄州两年以后才到达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与朝廷一些奸佞之臣一起,收集苏东坡文字和话语中的点滴,并引申为反对朝廷的证据,由此写进中国文字狱历史的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暴发,苏轼被捕入狱。他中年以后的日子从此是在不断地被贬中展开的。不幸中的万幸,宋代一朝不杀文人,所以有罪的文人都只是被贬而没遭杀身之祸,否则我们将永远无缘与那些美丽的诗歌、绘画和书法作品相遇。

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那里,因为没有收入,随身携带的钱财都用光了。他就在当地开荒种地,开荒的那块地在东边,他学白居易,把那块地叫东坡,将自己名号改为“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号是因为被贬而来。1082年,苏东坡45岁,那一年注定要被载入历史史册。在黄州栉风沐雨种地已是“尘满面,鬓如霜”的农民苏东坡在那一年先后写下《寒食帖》《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举确立了中国书法和诗词的新高度。

除了诗歌和书法,苏东坡的绘画也引领了宋代的美学和流行风,极简主义风格的兴起,中国画的范式都受苏东坡的影响;苏东坡一生坎坷,但他始终热爱生活,说起茶、茶具、茶文化,都离不开苏东坡;他也是美食家,今天我们吃的东坡肉、羊蝎子,其根源都来自于苏东坡;诗人都喜酒,他留下很多酿酒制酒的配方。

苏东坡做官求真务实,勤政爱民。他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为了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使西湖长治久安,又在堤外湖水最深处立下三座平行石塔,留下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的西湖美景。他还在杭州创办最早的官办医院,在瘟疫来临时捐献秘方,救助了杭州市民。民间传言,在瘟疫过后,老百姓为感谢苏东坡,知道苏东坡喜欢吃红烧肉,都纷纷将自家的猪肉拿到官衙门口,堆积如山,苏东坡就用自家的秘方做成红烧肉送到西湖的工地上给劳工吃,东坡肉从此扬名天下。

1056年,19岁的苏轼与弟弟一起进汴京科考,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被苏轼的文章折服,科考第二名进入官场,从此开始他宦海沉浮与悲观离合的人生,人们用8341这组数字来概括他的一生。“8”是“八州太守”,“3”是“三部尚书”,“4”是“四处贬谪”,“1”是“一任皇帝秘书”。苏轼的一生达则天下,退则田园。祝勇说,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艺术家,论个人际遇,很难找出比苏东坡更惨的。纵览苏东坡的文字能够感知尖锐的疼痛,却没有怨言,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彼岸,只有良莠交织的现实。他给予那个时代的,比他从时代中得到的多。他在《寒食帖》中写下过千古绝句:“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饱经忧患的苏东坡的一生,“泥污燕支雪”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

苏轼的老家在四川眉山,政府为推进旅游业建起了三苏祠,笔者曾三次进入参观,印象中,陈设简陋,游人极少,三次都没能留下太多印象。今年8月,一位朋友在微信中分享的图片里,三苏祠依然冷清,凋敝。看完祝勇的书,我想,如果三苏祠能够重修,当以祝先生书中的细节重构苏东坡的纪念馆,加强苏东坡文化研究,讲好苏东坡的故事,真正用内容和文物呈现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把苏东坡伟大的一生再现出来,与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