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198期   2017083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坐看云起时 心有大江流

徐旺

我还记得同第一批、第二批前往贵州支持三线建设的老军工访谈的场景。刘金雄老人回忆过往,嘴角总会不自觉地扬起微笑与敬畏。

一位老师傅,会因为自己小小的失误,连夜加班最后弥补错误,赶上了进度,仍然会蹲在角落,一人默默落泪,不停责备自己“让时代的列车在自己这里晚点”;一个普通的检修工人,当注意到灯泡爆炸点燃飞机清洁油盆,引发的飞机后舱起火燃烧时,奋不顾身,用双手拖起高温燃烧的油盆,用前胸贴着火焰,一点点匍匐前行,拿生命保住了全场唯一的飞机,也铸就了“烈火金刚”的自己。“绝对不能让时代的列车在我们这一站晚点”,就是这样一句简单却充满张力的口号,成为了他们无法磨灭的精神印记,他们用行动捍卫着属于自己的尊严。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荒芜中的艰苦与奋斗,历史下的信仰与坚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大概永远不知道将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样,但是满怀信心,广袤天地,大有可为。所以,他们从繁华的城市走向了贫瘠的山村,从封闭落后,一步步走向新的荣光。从荒草没膝的群山深处,披荆斩棘,最终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伟大篇章。

他们就是这么一群人,给三线精神定下了艰苦卓绝的基调的同时,又用团结互助的革命友谊为他们自己构筑了一个“大家”。三线情怀与精神从他们这一辈起,逐渐内化进每一个人的平凡的生活中。一代代航空人也从此在这里安家,成为前辈的传承与创新者,他们的举止谈吐,虽然早已模糊了当年三线精神的模样,却在无形之中表露了更多。他们对于工作、生活的选择与坚守,不止来自于国家,更多的是自我的选择。
和他们聊天,让我不禁开始反思,社会实践之初,我对于三线精神的理解是否正确。最初三线建设时期,第一代三线人艰苦奋斗,航空报国的情怀固然是三线精神内核,那些艰深刻苦的故事比比皆是,然而,这些新一代航空人的经历,让整个三线精神变得更加真实而完整。和“车工大王”孙刚大哥聊天,对于过去的艰苦,他总会带着风趣与幽默,去调侃流逝的岁月,看不到任何岁月沧桑,言谈中流露的却是对于生活乐观豁达,满是期待满足。三线的情怀与精神,在他的身上,更增添了一份从容。在别人的眼里,早已是航空工业首席技术工程师的他,是国家栋梁之才,而他自己却把所做的工作和事业比作一棵树,始一而终地不断攀爬,接近顶端罢了。他专注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是零件上的一粒毛刺,也要不遗余力地打磨干净。日日夜夜,一站就是10个小时,在车床工艺平台,与人请教,探讨工艺问题。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大概是如此。

在某型教练机上天的那一刻,参加研制的胡从波站在跑道边,飞机从他面前滑跑,原本估算滑行距离至少800米,才能拉升飞起,刚过500米的线,就一跃而起。那一刻,包括胡从波在内的13人无语凝噎。也在那一刻,胡从波笃信了一件事,可能自己这辈子就和它绑在一块了。从细微入手,日积月累。一架飞机从构想,到电脑里,一根线条,一条曲线,甚至一个公式,把它描绘出来,到最后把飞机建造出来。伟大就是被这样无数平凡的瞬间铸就。

当你去问这些航空人,“您理解的三线精神是什么?”他们大多会一阵迟疑。或许,他们就不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你总可以在举止之间,捕捉到那种持续不变的精神。他们和老一辈三线人一样,恪守了艰苦奋斗的本分的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中,一点一滴灌溉,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三线精神的定义。他们无法讲出这些精神,却用一个又一个平凡却充满力量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承了三线精神。

坐看云起时,心有大江流。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融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瞬间。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