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56期   2018101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自主创新 走出中国民机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李梦依

回顾过去,ARJ21项目是在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下起步的,ARJ21项目整个研发生产过程历经坎坷,也让中国民机制造商真正明白了我国民机事业发展的困境不只是产品,也不仅是技术, 而是理念、知识、体系的各种断层。国产民机的研制过程也是对民机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而这需要一个“趟路者”,国产喷气支线客机ARJ21承担了这一历史责任。

2007年12月21日,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如期总装下线,总设计师吴光辉心潮澎湃:“通过ARJ21项目,我们开始培育出自己的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使我国在世界民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我们这些参与开发研制的人员来讲,她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我们看到了她的茁壮成长,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酝酿到设计制造,吴光辉陪伴着这个让他牵挂、让他自豪的“孩子”一起走过。

对于我国首次采用“主供应商—制造商”模式,原ARJ21项目总指挥罗荣怀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自主知识产权不是闭门造车、自给自足,所有零部件和设备都要自己生产。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民机产业呈现出以整机制造商为核心,相互合作、专业化发展、全球配套的格局。与以往不同,中外双方角色发生逆转,我们变成主制造商,由配角升为主角,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研发人员用了8年时间把ARJ21制造出来,又花费了6年时间为这款划时代的飞机争得自由翱翔的标签。这款飞机的试飞取证之路经历了6年之久, 远比国际上一些同类别的飞机经历了更多的考验。它走过千里冰封的海拉尔, 跨越了酷暑难耐的海南岛;它走过极寒之地的加拿大,也飞跃了高原之巅的青海格尔木。ARJ21-700项目突破枷锁, 实现了中国民机试飞事业的巨大跨越, 这也是一段自主创新的激昂历史。

ARJ21-700项目曾被大家普遍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商飞将ARJ21-700飞机的试飞任务交给了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这是一项技术新、风险高、要求严、难度大、时间急、任务重、关注广的复杂系统工程。ARJ21-700项目试飞总师系统团队首先达成一种共识:健全的适航审定试飞体系可以有力促进民用航空工业发展, 反之,则会成为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掣肘。“因为一个民机项目而建立起一套适航审定试飞体系,这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试飞总师赵杰及其团队感到万分自豪。有来自中国民航局的声音这样说:“ARJ21-700飞机适航审定试飞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也是试飞中心对中国民用航空产品适航审定能力建设的一大贡献。”

赵杰回忆着试飞总师系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半夜起草试飞大纲,半夜讨论航前、航后检查单,半夜进行试飞方案的编写等等。为了确保工作推进,“我们建立起了灵活的管理机制,试飞总师系统内部人员互为备份,主管交叉作业,从没掉过链子。”推动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试飞中心ARJ21-700项目试飞总师团队精诚合作、奋力攻坚,在中国民机试飞事业坎坷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具有历史意义的足迹。

ARJ21的使命就是要闯出一条国内民机自主创新的新路子。ARJ21- 700——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线客机,填补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空白,既培养了我国民机研制的自信,又提高了民机研制的水平,为今后形成我国民用飞机的系列化发展和规模化生产,为我国民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