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航空工业主业主责 打造各类骨干人才队伍 2017-10-17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始终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作为最大使命与责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主动适应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转型,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的骨干人才队伍,为航空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落实党管人才

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

2017年7月30日上午9时,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沙场点兵,空中受阅的9个梯队、129架战机全部由航空工业研发制造。阅兵结束后,如同神秘的朱日和一样,航空工业又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大型运输机运20顺利交付部队、舰载机歼15完美上舰、四代机歼20亮相珠海航展,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横空出世,震撼世界、振奋人心。这些重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空工业一线科研人才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

2017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举行。集团公司重点型号总师杨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重点型号总师唐长红、孙聪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这是继2016年空空导弹专家樊会涛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奖之后,航空工业科技人才再一次站在国家级领奖台。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近年来,航空工业以技术专家梯队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技术专家队伍建设。始终聚焦高端人才。航空工业始终坚持高端引领,力争培养一批在世界航空技术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技术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樊会涛、孙聪两名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9人获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10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持续优化队伍结构。2014年首次单独面向企业开展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选拔,评选首席技术专家16名,进一步优化了首席技术专家的单位分布情况和专业技术结构,专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深入实施“长家分离”。除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外,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参加首席技术专家选拔;所属单位职能管理部门领导等中层干部,原则上不参加特级技术专家选拔,保证技术专家潜心技术工作,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加强型号领导人员管理。全面系统梳理型号研制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研究出台《集团公司型号研制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突出分层分类管理、明确任职条件、严格任职程序、规范考核要求、加强梯队建设。五年来,累计调整型号“两总”人员百十余人次,选送参加国防科工局“两总”能力建设培训5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型号“两总”人员的能力素质。

集团公司坚持引领示范,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坚持高端引领。充分发挥院士、航空技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学科前沿研究、科研任务攻关、重点型号突击等方面带领行业前进。坚持任务牵引。凡属集团级以上重大型号,至少配备一名相关领域的首席技术专家和若干名特一级技术专家,使他们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坚持知识管理。集团公司高度注重技术积累和传承,及时将个人知识成果固化下来、传承下去,累计出版专著50余部。坚持技术传承。所属单位积极建立专家、总师帮教指导制度,利用师承效应形成“师徒型人才链”,通过“传、帮、带”,使技术创新团队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这些知名专家成功的同时,带动了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优秀年轻人才的成长。

铸就大国工匠

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2017年5月5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培训班在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洪都培训基地正式拉开帷幕。来自航空工业所属单位近80名选手积极备战、厉兵秣马,经过19天的紧张训练和激烈角逐,决赛最终产生了参加世赛的正式选手,参加即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决赛。早在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枚金牌,其中航空工业负责的制造团队和数控铣项目占据两个席位,彰显了航空工业“大国工匠”的风采,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伴随着型号井喷式的发展,航空工业的科研生产任务也急剧上升,加上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对技能人才队伍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航空工业坚持以比武竞赛练兵和创新人才激励为抓手,持续开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十八大以来,有6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200余人当选全国技术能手,建立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0余个,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8个;选拔培养集团公司首席、特级技能专家350多人。

航空工业建立技能竞赛制度,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制度化、常态化。先后组队代表国家参加第42届、43届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组织一次国家级技能大赛,积极鼓励所属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年度参与人员过万人。通过各种比武竞赛,为技能人才创造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提供了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实现了各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融合,推动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航空工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人才在给予精神奖励之外,连续5年组织技能专家500余人次赴青岛疗养。通过定期休假疗养,确保人才身心健康,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到航空工业一线工作中去。

航空工业坚持把激励放在优先位置,对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在正常工资外,分别给予每月一定的专家补贴,确保核心人才价值创造得到合理回报。建立薪酬市场对标机制,对不同价值的岗位给予不同的激励力度,分配资源更多向骨干人才、关键岗位、一线员工倾斜,让优秀骨干人才心无旁骛开展工作。积极鼓励所属单位探索实施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为标的的项目分红,使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实现个人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航空工业积极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等政策平台,对各单位引进的高端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实行特殊办法和政策,对引进高端人才薪酬,实施工资总额外单列,确保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加强党的领导

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2017年4月12日,中国航空工业中青年领导人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集团公司中航大学举行。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航大学常务副校长谭瑞松作开班动员讲话,并以《使命、差距与行动》为题为中青年领导人员讲授第一课。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中航大学副校长李玉海等9位党组成员全部轮流为培训班授课,并分别主持学员的研讨,是历年来集团公司授课师资规模“最强大”的一次。这体现了航空工业党组对中青年领导人员培训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航空工业打造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的信心与决心。

面对复杂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环境变化,航空工业党组不断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以中航大学为主要平台,面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总部、直属、直管、成员单位中青年人才举办培训班。培训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核心要求,将学习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将总结反思作为基本方法,学员通过培训,坚定信心、激发动力、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近年来,航空工业数百名干部后备人才和两千名中青年技术后备人才通过专项培训,累计举办专题培训数十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底,航空工业党组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领导人员培养选拔工作的决定》,打造航空工业“幼狮计划”2.0版。

航空工业以培训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航空工业党组制定并下发《集团公司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培训方向,完善工作机制,明晰工作职责,从体制机制上对培训工作予以保障。五年来,共有1万多人次中青年干部参加了中航大学举办的各类培训。航空工业坚持以加强培养为基础,以选准用好为根本,以从严管理为保障,旨在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素质能力突出、富有航空工业领导力的优秀年轻领导人员队伍。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各级党组已经掌握数百名优秀年轻领导人员培养名单,并进行不断滚动更新、动态调整。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的“对党忠诚、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落到实处,切实加强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结合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法理要求,在所属二三级公司制企业全面推行了“董、书、法由一人担任,总经理分设”模式,从组织架构上做到了管党治党、经营决策和法定职责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领导力工程建设,推进干部管理科学化。航空工业按照十八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提升领带人员素质能力水平。构建领导力模型,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集团公司正式发布了“AVIC-Do”领导力模型,并融入到领导人员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今年,航空工业党组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二十字”标准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 |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决定》和《意见》)。对两个顶层文件内容逐条分解,针对性开展10多项具体工作,研究启动10多项配套办法制定,形成了以《决定》和《意见》为统领、以配套办法为支撑的“2+N”制度体系,确保中央精神落实到位。以“二十字”为标准,系统构建“一个核心、两个目标、三种方式、四项原则”的考评体系和配套工作机制;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实现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下一步,集团公司将进一步坚持需求牵引、聚焦航空主业;坚持市场导向、完善人才机制;坚持系统思考,创新工作理念。全面统筹,多措并举,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创新改革激励模式,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确保各类人才矢志事业、奉献敬业、安居乐业,不断加快航空工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航空梦、强军梦、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航空工业人力资源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