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的思想 2021-03-12 

  

杨胜
  
汉代荀悦《申鉴·时事》讲了个故事,形成了成语“一洞之网”:从前有个人用网捕鸟,发现每只被捕住的鸟只被一个网眼卡住。他就想,果然如此,何必结网?回到家里便剪断长绳,用一截截的短绳做成一个个圈套,用之捕鸟,结果却什么也捕不到。与此类似的成语“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也都是关于认识,也就是思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经过认真思索甚至研究后仍然做了我们看起来可笑的傻事。
  然而,正是先哲们总结出这些蕴含着偏颇、片面、孤立的错误思想的例子,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是我们学会辩证思维,少走弯路、不走极端的好教材。在我们成长的过程里,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方法论。不能读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该讲的是同一个理。
  思想是可以通过学习、继承而提高的,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原因。但是世界是无限的,人类的知识相对于无限的世界如一滴水于治瀚的大海。所以人类仍然会不断地犯错。人类仍然是在不断地与错误的斗争中进步。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二战中,空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美军针对战机的损坏情况进行了一个著名的统计分析:将参战的每架战机,其机身的着弹点都描到一个大的飞机模型上,通过着弹的分布观察需要重点防护部位。结果出来后,发现机身各部位除驾驶舱、油箱外均布满着弹点。这样看似结论应该出来了,着弹点最多的地方应该是重点防护对象了吧!但是,最正确的结论却是:最该防护的地方是无着弹点或者弹点最少的驾驶舱与油箱——凡是这些地方中弹的飞机,很少能够飞回来。这一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事实为何能出现不同(正确或错误或荒谬)结论的最好的注解,很多的调查研究都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示。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客户部曾收到一封有趣的投诉信:你们发动机质量有问题,每当我买的冰激凌是香草口味时,我从冷饮店出来车子就发动不顺;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口味时,车子发动就顺得很。
  客户部的工作人员看到信一笑了之,认为是恶作剧。但经理并未轻视,派了一位工程师去看究竟。工程师带回来的消息是,某型号的发动确实有“散热不畅”的问题。汽车发动机故障与香草冰激凌真的有关系吗?经认真调查,该用户所到的该商店香草冰激凌由于最畅销,以摆在最外面,方便拿取;其他品种则摆放稍远。真相是由于冰激凌摆放距离的不同而导致客户发动机冷却时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到汽车的发动,并最终暴露出汽车的发动机存在的缺陷。这种美丽的误会掩藏着的事实真相,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有幸发现呢?而我更从中看了铭刻于灵魂深处的一种对人性的尊重:那位值得尊敬的主管以及负责调查的工程师,相信如此生动的投诉不是个恶作剧。
  
谈到思想,不能不讲到毛泽东思想。在儿时看的文学书上以及电影里,一个人遇到了困难,在读了毛主席的一段话后,豁然开朗,眉头一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这种简单图解毛泽东思想的方法实在过于粗糙,却不妨碍年少的我在作文里照搬了一次让老师吃了一惊。但无可置疑,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0年4月,中央红军迎来第二次反“围剿”。
  当时毛泽东同志的地位,受新到苏区中央领导人的有意压制。因此在大兵压境的紧张时刻,中央红军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是打还是不打。新到的中央领导人认为,何应钦率20万大军对我四面包围,步步为营,处处修筑土碉堡,以三万红军是无法取胜的。提议放弃江西苏区转移到四川重建根据地,论据是国际共运领袖斯大林说过,四川将是中国最理想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表示有办法打破敌人的“围剿”,建议留在苏区打,不应退出江西。双方争执不下,毛泽东提议第二天听听各军军长、政委的意见。第二天彭德怀等一致支持毛朱意见,这样才算解决了打不打的问题。
  但如何打,先打哪一路敌人?是等敌人前进时打?还是去攻击就敌?这些问题在各指挥员间争论。毛泽东并非这个会议的主持人,作为参会者之一,他并没有组织上的决定权。但是,在这扬事关战争胜负、红军前途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以他智慧的思想、高明的理论将大家的意见统一并为这场战争梳理出一条胜利的路线。
  有人主张打蔡廷锴的十九路军,理由是它只有两个师,孤立地驻在兴国,距其他各军较远。虽然它作战能力较强,但兵法上讲战略防御者必须以主力对敌之主力,不打败敌之主力,即不能完成战略防御任务。毛泽东答复说:十九路军不但最强且到兴国时间相当久,完成防御工事,兵力集中不易分割,打它属攻坚就敌,放弃了我军运动战长处。一时打不下会陷入纠缠;即使打下兴国,北面敌人势必靠拢难以打破“围剿”。至于兵法上讲必破强敌才算完成任务,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的。《管子》说,“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讲的就是你打强敌打不下,弱敌也变强;消灭了弱敌强敌也变弱,这是辩证法。一席话让大家叹服,周以栗说:“山沟里有马列主义。”
  又有人主张先打朱绍良的第六路军。理由是朱绍良、毛炳文是蒋介石的亲信。毛泽东认为,打仗不同于政治斗争,嫡系、非嫡系不是军事着眼点,好打不好打,打不打得赢才是军事着眼点。打它就得向西扫,打完无发展余地,若再向东则劳师费时。初战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有机的序幕。
  大家的目光望向了毛泽东。毛泽东的意见是先打五路军:虽说它兵力最大,有四个师,但他们从北方新到,水土不服,不惯爬山。杂牌军彼此各怀鬼胎,对我恐惧,士气不振,内部多矛盾,便于打。打垮五路军,向东横扫,可于闽赣交界扩大根据地,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
  毛泽东的意见得到总司令朱德和红军各级将领一致赞同,并按他的意见制定作战计划。载入史册的以三万红军打败二十万敌人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统观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决策过程,不能不讲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精彩展示,毛泽东思想初露锋芒。非常感谢这段比较详细的历史记载,它描绘了这个与我们日常所召集的会议上非常相似的场面:同样是意见纷呈,争论激烈,但是真理只有一个,我们如何能从纷繁的表象里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毛泽东同志所展现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将战役的开场、发展、结束形成有机联系的这种思考方式不正是毛泽东思想的豹之一斑吗?
  总之,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