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村的“无穷碧”之路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航空工业派驻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 2021-02-26 

  

本报记者 姜坤英
  大年初十,吃过早饭,王泽勇将“藕田流转”的通知贴到了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水井村村委会的墙上。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的莲藕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下一步还需要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不断扩大莲藕产业布局,“藕田流转”是他和村委会对未来发展的谋划。转过身来,王泽勇望着远处的藕塘,内心百感交集——“来这里快五年了。”
  不一会儿,通知周围就聚集起一些村民。王泽勇绕过人群,朝村头的藕塘走去。他又想起了第一次来到水井村时的情景。
  2016年,受贵州省国防工委和航空工业委派,王泽勇来到水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记得那一天——4月22日,上午在县里开完会,到达水井村的时候是中午。当时映入眼帘的是遍地的牛粪、垃圾,村民们住的大多是土木结构的老旧房子,整体环境“脏、乱、差”。放下行李,王泽勇便拉着村干部在村里开始了解情况:水井村1070多户共4192人的10个自然村寨里,385户贫困户共1629人,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3个月下来,磨坏了3双鞋的王泽勇,不仅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情况,还摸清了村里土地资源的情况,驻村日记记了满满几大本。晚上,王泽勇一遍遍翻看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几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这是习总书记1988~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
  “扶贫攻坚是国家重要战略,9亿农民如果富不起来,何谈复兴?”
  村里穷了这么多年,怎么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呢?必须牢牢把握“抓党建、促脱贫”6个字,利用基层党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要干产业先要“抓党员、抓骨干”,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全村拧成一股绳,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里的党员被王泽勇带动起来,水井村“三会一课”上开始解读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党的政策,入情入理,解决农村贫困的实际问题。每月的28日,成为村党员活动日。
  “人均增收3000多元才算脱贫,一年须增收的500万元从哪儿来?”打来到水井村的第一天起,王泽勇就一直在心里盘算和寻找着解决办法:必须改变村民的观念,从产业化入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水井村上游有水库,下游有大坝,水资源丰富,阳光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适合种莲藕。想发展莲藕产业,必须要有精准的调研,来不得半点马虎。王泽勇带着几个村民近到贵阳、遵义,远到山东、云南等地开始了市场调研。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吃住在面包车上。他们数了每个蔬菜批发市场有多少个卖莲藕的摊点,估算市场整体的莲藕出货量。王泽勇和小摊贩攀谈,打听人家一天能卖多少莲藕。
  经过深入考察,加之国家扶贫的好政策和航空工业的大力支持,王泽勇心里有底了。回村之后,他和村支两委一起研究制定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的产业脱贫思路。
  但是难题来了,打造千亩荷花田发展莲藕产业,需要把农民手中人均约1.5亩的小块土地聚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把土地“收”回来,困难重重。
  千亩荷塘怎么才能聚齐?党员、村干部先带头签字,一家一家按手印,然后分组开会,最后再开全村大会,介绍产业脱贫思路:农户以土地入股,按股分成,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莲藕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多亩。
  “书记,吃过饭了?”迎面走来的一个村民打断了王泽勇的回忆。看到他,王泽勇不由得想起第一次组织全村大会的情景。水井村第一次村民大会那天,来的人比电视剧《山海情》里开会的人要多得多,但现场气氛却差不多。和土生土长的“马得福”相比,王泽勇这个外来的第一书记,显然面对的压力更大。一个个“没的搞头”的质疑和反对声,不时从喧闹的人群中发出。
  “我今天就先立下‘军令状’,先付钱、后种地。每亩水田每年村上付800元流转费、旱地600元。到基地务工,每天再付60~80元的劳务费,年底再分红。一举三得,干不干?”王泽勇说得坚定果敢,当即压住了阵脚。先付的钱从哪里来?开会前,王泽勇和村委委员已经做好了准备,借助普定县“村村建公司,一村一百万”政府贴息助力贫困村发展产业的政策机遇,水井村率先在银行借了100万元。
  钱的问题解决了,仍有村民疑惑地说:“我们能成功吗?”
  王泽勇耐心解释:“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水井村的经济搞上去!”
  王泽勇语重心长地对乡亲们说:“我王泽勇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让大伙儿挣钱,但是可以保证不让大家亏钱。”
  听到这里,村民们打消了疑虑,一家家在土地流转的协议书上签了字。
  从选荷花的品种、种植到打出5张“荷花牌”,水井村的莲藕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2017年莲藕种植收入90多万元,2017年水井村举办第一届荷花节,销售收入25万元。村民们看到了产业扶贫的显著成果,这是他们从来都不敢想的,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4年后莲藕收入200多万元,荷花节销售收入150万元。
  也是在2017年,航空工业在水井村投资100万元,建设了茶叶生产线。茶叶年产值从2018年的40万元发展到2020年的168万元,翻番的增长速度也让很多出外打工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在王泽勇眼里,到处都是水井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机会。2019年,他借贵州开展美丽乡村旅游的东风,联系安顺日报社,将“万人徒步走进水井村”引入荷花节活动。“我最近也在和央视的各个栏目组联系,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看到水井村,帮助水井村走出更广阔的天地。”王泽勇说,作为第一书记,他不会放过任何让村民致富的机会。
  一张记者拍摄的徒步走活动照片,记录下王泽勇振臂高呼带领游客开始徒步走的一瞬间。一个瞬间、一声呐喊,那是一名扶贫干部对乡村、对扶贫工作最深的爱,是王泽勇无数个日夜的全情投入。
  一路走来,从一个小小藕塘到几千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清澈的水里倒映着这位第一书记和水井村民开心的笑脸。
  昔日脏乱差的水井村,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孩子们在航空科普课堂上,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那个唇腭裂的小男孩,在王泽勇的帮助下已成功做了手术,他的父母也在村里通过辛勤劳动有了生活收入;一条条新鲜的莲藕从泥里拔出来,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王泽勇用真心、动真情、出真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水井村强支部、兴产业、惠民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他曾受邀到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介绍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先后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村第一书记”“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航空工业“风云人物”、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等荣誉。
  “王书记,我刚看到那个‘藕田流转’的通知,你能不能再详细和我说说?”一个年轻人从后面追上来。
  “好啊。”王泽勇站在塘埂上,和他聊了起来。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因为他知道稳定脱贫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而眼前这个年轻人,让他看到了水井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