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记航空工业成飞技术中心主任程家林 2020-12-29 

  

郭菲
  2020年8月2日,海南博鳌机场,一架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在升至万米高空后,投下30枚探空仪,成功完成对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的“扫描”式探测,实时传送的各类观测数据为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气象领域的重大突破让翼龙-10无人机脱颖而出,而此时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程家林更是心潮澎湃。
  年过五旬的程家林,1990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硕士毕业,踏入航空工业成飞进入工作岗位,转眼已是30载春秋。3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变化,程家林是亲历者,也是践行者。当初那个意气风发、怀揣梦想的少年,如今已是集团特级技术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集团一等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歼7系列、“枭龙”、歼10等飞机的设计制造,到某重点型号、翼龙-10、靶机系列等无人机型号的研制,那一摞摞被他视如珍宝的工作记录本可以见证这一路走来的艰辛跋涉。
  不破楼兰终不还
能战方能止战,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国家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安全保障。在翼龙-10穿云翱翔的背后,是应装备使用需求而生的某重点无人机型号的立项研制。作为常务副总设计师的程家林,肩负着型号设计的技术攻关和外场试飞安全,这其中渗透了多少坚持、多少艰难,寡言的程家林很少提起,但与他共同经历外场几百天风霜雪雨的团队成员却时常回忆……
  临近春节的贵州外场,天气异常湿冷,可程家林的心却很焦灼。首飞在即,发动机在试车时却出现减速熄火,连续多次的分析验证是发动机减速供油规律不合理。连续48小时,定位故障原因,明确优化方案,机上改进验证,准备汇报材料,他连夜赶至贵阳,乘坐清晨的第一趟航班抵达北京,与军方机关和技术专家深入讨论,确认首飞条件,接着又踏雪回到外场,矫健的新机终于在那片蓝天如期而至,那一刻,程家林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西北某外场,由于机场的限用条件,75%的试飞科目均以夜航完成,凌晨6时结束飞行,次日早晨8时开始数据分析,协调再次飞行的各项工作,总结数据问题,归零处理……日复一日,考虑外场人员的家庭需要,外场人员名单每隔2个月会更换一轮,但这其中鲜有程家林的名字。
  该型号在方案设计中,由于任务功能多、余度要求高、各系统交联复杂,试验和试飞安全的风险和难度很高。对试飞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程家林始终坚持追根究底、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技术层面上查找根本原因,在操作层面上完善规范和要求,通过多轮仿真和试验验证,确保问题归零。提起某外场,除了身体各种不同的高反外,大家记忆最深的是程家林那次的果断决策。
  在一次飞行准备中,某机载设备连续出现故障,更换3次都被烧了,厂家也没有备件。大家一筹莫展,开始的各种争论慢慢词穷,后来竟鸦雀无声,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程家林。“把三台设备现场分解,查找故障原因,确认问题模块。”谁也不知道程家林这葫芦里装着什么药。经过反复分析研判,故障设备的问题没有出现在相同模块上,这真是个好消息。于是通过现场的“拆装”“组合”,一台新的“正品”出炉了。经过规范的测试和连续拷机试验,成功!有勇有谋、大胆心细,只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底,才能让我们听见这样的故事。
  3个年头,程家林带领的外场试飞团队实现了20天完成全部高原试飞、1个起落完成3个空起状态点测试、当天异地往返、双机跨空域协同快速侦察定位,创造了无人机风险科目试飞的多项纪录,以零质量安全事故完成该型号全部科研及鉴定试飞任务。追逐过云贵高原寒夜里飘飞的雪花,欣赏过青藏高原清晨光影绚烂的第一抹霞光,经历过古丝绸路上肆意妄为的风沙洗礼,领略过海南岛盛夏如潮翻滚的热浪,程家林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激励着自己,也鼓舞着团队。
  壮志凌云不惊秋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国际环境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使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异常复杂,大国博弈、军事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安全问题交替升温,维护国家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在这样的使命召唤下,复工后程家林带领的技术中心不仅要把延误的进度赶回来,还得让研制中的装备尽快鉴定,尽快交付部队。
  从外场转至本部,不停歇的依然是他工作的身影。每个入夜的成飞厂区,技术中心39号楼的灯火经常幻如白昼,而那盏亮得最多、亮得最久的通常是7楼程家林的办公室。“50多岁的人了,不能还像小伙子一样,悠着点。”说这话的有家人,有关心的朋友,可程家林明白,自己是团队带头人。“我都不身体力行,怎么给大家做榜样,何况要保进度,保质量,就得带着大家坚持!”
  装备要鉴定了,所有质量问题必须归零,上百页的汇报材料在会议室幻灯机的投射中缓慢行进,在大家激烈的问题争论中越辩越明,在墙上挂钟悄无声息的针摆流逝中,经常不知不觉跨过零点。就是凭着这样的坚持,该型号作为在研装备,在参加我军实战演习中满勤出动,系统可靠性好,识别定位精准高效,军方领导给出了诸多好评。
  “战略需求牵引装备发展、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随着装备走向部队,从交付产品转入交付战斗力,程家林清晰地认识到战略引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面向实战的军事需求,跨域融合的发展方向,逆水行舟的同行竞技,他将目光投向未来,战略规划、科技规划、作战需求、平台发展……在层层叠叠的交叉和度量中,逐渐厘清了技术规划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未来型号的发展方向。
  夜深了,白日里人来人往的办公室安静下来。“靶机项目的高难度试飞科目已经完成,很多关键技术通过这几年的攻关也很有些积淀,这次战区的战训任务评价不错,下个月关于大尺寸应该要做些工作了……”看着文件,程家林的思绪在预研机型的发展上翻飞,一旁的电话响了,是夫人在催着回家。“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然不惊秋。”程家林用他几十年的航空耕耘,向我们展示着秋的华丽与繁盛。
  因为热爱所以值得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祖国的天空书写着民族的未来,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像程家林这样的航空人深知责任重大,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蓝天梦想,执着航空信仰,锲而不舍,默默奉献。当有人问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可能最多的一句答语便是“喜欢吧!”就像电影《夺冠》主题曲《生命之河》中唱的:“不害怕折磨,因为热爱所以值得,风雨之后的洒脱,如出一辙的你我……”
  大任于斯千里远,洗净风霜再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