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制造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2020-12-29 

  

  本报讯(记者 郭美辰)  12月26日,第五届“中国制造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航空工业制造院副总工程师孙年俊,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沈飞钳工方文墨出席活动并发言,展现了航空工业7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及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本届“中国制造日”活动由团中央宣传部、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主办,共包含“中国荣耀”“硬核支援”“大国重器”“中国品牌”“自立自强”“扬帆远航”等6个主题板块。
  在“硬核支援”板块,孙年俊发表主旨演讲,讲述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航空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主动请缨,承担起医疗紧缺生产设备——平面医用口罩机研制任务,运用制造歼20的相关技术快速研制出高端口罩机的攻关始末。
  “口罩机研制体现的能力,是航空人在无数次大国重器的研制过程中历练出来的。”孙年俊说,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会供应链基本停摆,交通运输业限制颇多,航空工业凭借技术、制造和协作优势,体现了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能力,确保能够全力组织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抗疫生产设备研制任务。我们既可以造飞机,更可以造口罩机、压条机,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航空工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保卫祖国的蓝天、保卫人民的安康,我们义不容辞。航空人就是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央企顶梁柱。
  在“大国重器”板块的圆桌访谈环节,方文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自身从事歼击机全机身标准件加工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打造大国重器的思考与感受。
  “在飞行器上,大到发动机、雷达,小到一颗铆钉、螺母都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高低的体现。整个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国防安全基础。”方文墨介绍,作为一名钳工,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种应用在飞机、火箭、坦克、轮船等许多装备的零件制造和装配调整加工过程中。虽然现在制造业中运用了非常先进的数控机床,但受技术限制,其加工精度最终还是需要钳工组装、调试,因此数控机床与钳工的手工操作是相辅相成的。新时代,技能工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国家发展的状态结合起来,用精度决定高度,年轻的技能工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走得更远更长。
  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航空工业、中科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科学专家和技术骨干,围绕中国制造的相关技术、产品以及影响力等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讨论,同时也向观众科普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新知识、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