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我要“飞得更高” ——航空工业沈阳所创新纪实 2020-12-18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架架新型战机振翅苍穹,一件件武器装备亮剑出鞘,一项项核心技术叱咤风云;从二代机、三代机向四代机延伸,从陆基飞机向舰载飞机跨越,从有人机向无人机拓展……航空工业沈阳所持续创新,助力航空武器装备跃上“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深入实施“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时代集团发展战略,将打造“领先创新力”放在突出位置。沈阳所同样坚定不移地将创新作为驱动研究所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让我们的战机永远站在世界前列。
  点燃引擎,创新思路谋突破
  设计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沈阳所深入研究未来战争形态与作战场景,积极开展创新研究,跳出设计思维的“框框”,将研究所打造成为研发中心、创新中心、能力中心。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创新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沈阳所始终将建设“创新型、智慧化、国际化”飞机设计研究所作为发展目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引下,沈阳所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促进预研体系化、均衡化发展,科技创新多点开花、频结硕果。谋划研究所“十四五”发展战略时,沈阳所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制定“科技创新指南”,规范工作流程;发布科技创新白皮书,框定重点关注技术领域。如今,沈阳所已经启动未来的三大重点方向,并迅速在新的技术领域中抢占到先机,为下一代先进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中长期发展做好了铺垫。
  布局多元协同,集聚创新资源。一直以来,沈阳所全力打造分布式、多元化协同创新格局。2019年,沈阳所率先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1(创新研究院)+M(创新联合体)+N(产业公司)”新型创新体系,建立“北设计、南研究”的整体架构,形成“一区两地、扬州先行、沈阳先试”整体布局。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在揭牌仪式上指出,“组建协同创新研究院,是集团公司营造‘领先创新力’的典型试点,是航空工业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的试金石,要争取打造为集团公司的创新示范工程。”扬州院成立至今,已实现多项国家级项目立项,吸引26家单位加入“创新联盟”。此外,沈阳所还与航空工业沈飞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多所高校、多家单位以及部队用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创新链、新型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水平的协同创新载体。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创新保障。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想取得好成果,必须舍得并坚持投入。沈阳所就为创新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十三五”期间,沈阳所预研项目总经费同比“十二五”翻两番,项目立项数量同比“十二五”增长一倍,专职预研人员达200余人。不少预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型号装备的专用及共用技术,有效降低后期型号研制过程中“拖周期、降指标、涨经费”风险,实现科技创新为装备服务的初心使命。每年自筹不低于年利润的12%作为科技创新基金,资助所内创新项目;大力投入建设仿真设计中心,提升飞机系统总体设计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环境支持。同时,促进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科技创新科学配置、高效流动,引导全所职工激发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全所上下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突出提升创新能力,沈阳所正牢牢把握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奋力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
  大展双翼,创新体制出实招
  科技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其驱动力本质上是对限制发展的体制的除旧布新。沈阳所以体制创新释放创造力、保障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持久保持研究所在尖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制度创新,构筑创新高地。下好制度创新“先手棋”,才能抢占科技创新“新高地”。沈阳所颁布实施《加强创新项目发展的实施办法》,修订完善《预先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提出“聚力放权、分类管理、开放合作、加强激励”的预先研究项目管理思路。对前沿类、基础类、背景类、演示验证类项目,按照项目成熟度和目标实施分类管理;课题重大节点纳入年度考核计划,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落实项目责任人选聘上岗制度,完善项目责任人“权&责&利”管理体制,赋予项目专题责任人组建研究团队的权利,将课题组长作为课题第一责任人,明确课题组长是课题成果的第一受益者;坚持放权激励与科学管控相结合,科学评价与精准激励相挂钩。将创新理念融入制度建设,在岗位上体现,在流程中沉淀,以制度力量培育创新自觉,垒起创新事业的万丈高楼。
  推进机制创新,调动创新热情。如果创新能让人获得合理回报,那么大家会更有干劲地逐浪创新大潮。沈阳所优化正向激励,分类制定科技创新考评办法,形成包括成就感、物质激励在内的多元激励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设立飞鲨奖等奖项,重奖在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团队和个人;每季度开展“创新团队”和“创新先锋”的评选,大力宣传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职工持续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激励”。此外,沈阳所还建立预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有力支撑了研究所航空装备主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疏通技术向价值转化通道,研究所设计员利用业余时间创造的“智能螺栓”技术专利,就通过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成功实现了技术向市场的转化。
  赋能管理创新,提升发展质效。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现代飞机设计研究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沈阳所着力推动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从强项目管理,到科研成本精益化管理;从三维数字化设计,到异地协同设计;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研发模式,到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状态管理;从立项论证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研发流程建设,到致力于“设计过程有序、敏捷、可控”的专业工程部的组建;从适应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到促进质量管控与型号研制紧密融合的质量师系统;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到专家系统的拓展,到智慧院所的建设。一系列管理创新促进了型号研制的高效率、高质量。2019年,沈阳所顺利完成军品考核节点,两型飞机设计更改单数量分别较以往下降45%、50%,外场质量问题下降、问题解决率上升,获得部队和上级机关一致好评,连续三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助力“好用、管用、顶用”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党和国家赋予型号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沈阳所持续有力地开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开启了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强军。
  畅游九天,创新举措添活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沈阳所落实各项举措,释放创新活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搭建平台载体,厚植创新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像深埋于地下的种子,把水浇透、肥施足,才能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平台载体便是其中的水和肥,对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所建立“创新生态圈”,现已成功孵化多个重大项目,撷取多项创新成果;充分利用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室、IPT团队等平台,做好新技术研究、探索和验证,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发挥好新技术“孵化器”作用;设立11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王向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辽宁省和集团公司首个技术型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博士工作室,激发博士创新能动力;挂牌成立“孙聪院士工作站”,牵引前沿技术发展,也助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搭好“台子”唱好“戏”,平台载体丰富有效,创新大戏自然精彩连连。
  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创新实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沈阳所多措并举争人才、畅通渠道活人才、创新机制蓄人才、变革模式激人才。实施“启航、护航、领航”的“三航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计划,做好战略人才储备和培养;推进包括百名技术带头人、百名创新人才、百名体系运营专家、百名博士的“四百工程”,建设专家人才队伍;开设总师讲堂、青年夜校、云培训等,构建基于全任务链条的、提升各相关方履职能力的培训体系。2019年,沈阳所被国资委授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企业”。2016~2020年共引进名校毕业生375人,其中硕士334人、博士41人,所内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已超过一半。研究所现已培养院士6人,航空工业集团首席专家12人、特级专家26人、一级专家30人,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获得军科委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一流的模式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创新人才能实现一流的创新。
  开展比赛竞拼,营造创新氛围。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航空报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所也始终注重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成立航模协会,举办人工智能应用大赛、模拟空战对抗大赛、3D打印创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五小”创新评比等活动。建立和畅通对外参赛机制和渠道,2次在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3D打印造型技术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总师系统还在型号研制中鼓励年轻人创新,采纳年轻人的技术创意,对新技术创新的失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研究所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型号精神,倡导职工勇于探索、严谨认真,在追求科学技术进步的高峰上奋力攀登;大力宣传创新的行为和人物,从组织机构变革、工作人文环境、型号文化产品等方面塑造便于利于创新的氛围,使创新为主导的价值理念成为风尚。
  让创新无处不在,让创新蔚然成风。沈阳所积极传播创新文化,让研究所内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把创新融入强军的宏伟蓝图,融入国家的发展伟业,沈阳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三五”期间,沈阳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防级技术奖20项,集团奖60项,累计申报专利1171项。2019年,研究所成为国内军工企业中唯一一家“国家某创新特区试验示范区”。
  但不可否认,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道路上,还有不少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硬骨头要啃、难关险隘要攻,沈阳所将继续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勇于创新赢得突破、以不懈创新赢得空间、以开放创新赢得进步,在蓝天挥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宋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