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达人秀 2020-10-20 

  

本报通讯员 裴根 刘蕊 黄海月

王磊:刨根问底拦不住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虽然已是夜晚,但航空工业哈飞23车间钣金工段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处处传来千锤百炼的声音。正当大家热火朝天忙生产时,王磊却慢了下来,看着工艺规程,若有所思。
  王磊即将加工的是一个Z型钣金件,“由机床加工一边,再手工成型另一边,最后精加工。这样加工虽然能保证图纸要求,但精度不高,效率也不高。”他一边看规程,一边在心中默念。Z型钣金件外形呈双曲线展开,加工另一边时零件无法装夹,这使加工精度高、速度快的机床也只能发挥五成“功力”,王磊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机床发挥十成“功力”。很快,他就想到了类似的零件。“依托零件一侧外形制作曲面吻合的工装,装夹好、固定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敢想敢干,这个“90后”小伙子马上找到工艺员说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这个点子好,咱们马上落实。”听着王磊的陈述,工艺员连连点头。在工艺员和王磊的共同努力下,工装订货仅用一天时间就顺利提出,一周后新工装快速发挥了作用。工艺方案改善后,首个零件加工时间缩短50%,零件精度和表面质量提升明显。“这活干得漂亮,真是又好又快。”首检三检时,检验工爱不释手,王磊心里也乐开了花。
  不仅埋头苦干,还能深入思考,这样的操作在王磊身上并不少见。只要关乎质量提升,他总会“刨根问底拦不住”。王磊追求的就是四个字——“又好又快”。
  赵治国:攻艰克难有妙招


  8月,正值哈尔滨一年最热的时节,炎热的天气和棘手的问题加剧了赵治国的焦虑。设计方案更改后,产品表面出现大量多余胶瘤,正常启模、清理由原来的15分钟被拉长到两个半小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还极易造成磕伤、划伤。
  年初克服疫情的“口罩隔离”给了赵治国启发,能不能用材料“隔离”产品与胶瘤,防止产品固化过程中溢流的大量胶瘤流淌在成型模上。赵治国反复调整隔离材料进行试验,最终在产品表面铺贴耐高温胶带,避免启膜后清理困难。阶段性胜利后,赵治国和同事们利用超期的预浸布自制垫板,引导胶瘤流向,干预胶瘤形态,达到控制胶瘤厚度简化清理、控制胶瘤外形免于清理的目的。
  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综合应用两种方案后,产品加工效率提升300%,产品质量受到用户肯定,同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普遍适用于结构胶接产品中,为产品的胶液溢流问题提供参考。
  工作中,赵治国坚持自己的“精品工程”,于今年解决了提高蜂窝梁嵌入件相对位置尺寸安装精度、研制“胶枪—针头”注射法解决封边框—蒙皮脱粘故障等多项技术质量问题,多次荣获公司质量信得过员工、车间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刘禹:细微之处见责任  


晚7时,试飞站机械师刘禹和同事们正围着飞机蓄压器忙碌着。在之前的地面工序检查中,刘禹发现蓄压器无法充压,他马上将问题记录下来,联系工艺人员和检验人员,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刘禹和同事们把故障方向瞄准在单向限流阀和安全活门上。根据单向限流阀和安全活门的差异特性,大家决定接通地面液压源进行调试,寻找故障点。拿出维护手册,戴好防护手套,刘禹开始将地面液压源接到飞机上,按维护手册要求调节液压油流量和流速。眼看着设备上的数字逐渐变大,液压油流量逐渐增加,大家都绷紧了神经。夜色渐深,刘禹和同事们依然专注着手头的工作,“今天一定要把故障点找出来,不能让时间耽误在我们这儿。”晚9时,液压油流量达到限定值,单向限流阀停止工作,故障找到了。
  试飞检查是飞行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刘禹深知肩负的重要责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将所有安全隐患消灭在地面环节,让每一架飞机零故障、零隐患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