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智慧”融入“智造” ——记航空工业昌飞明星职工王海桂 2020-08-14 

  

罗佳
  “‘智能’不是一个结果,其核心应该是对生产制造的过程把控。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充分融入工艺、生产、物流、质量、装备等方面,才能逐步提升公司在国防科研生产领域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
  航空工业昌飞旋翼总厂计划运行室副室主任王海桂谈到公司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意义时,神情专注、眼睛放光。
  王海桂从2014年起,全过程参与了昌飞公司旋翼总厂的筹建、建设、验线、达产、批产等全过程,主要负责智能制造管理软件的需求设计、计划/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计划运行的策划与管控。他专注查找生产管理上的不足,先后完成了对智能制造管理软件的改造提升、对旋翼总厂生产管理体系的优化完善,有效促进生产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帮助动部件生产配套能力实现连续3年提升20%。
  用“智慧”筑牢“防火墙”王海桂笑着介绍自己,既是生产管理的“指挥棒”(计划管理)、也是生产启动的“先锋官”(生产准备管控),还是“大战”过后“收尾者”(生产交付落地)。这形象地阐述了其岗位的工作特点。
  旋翼总厂成立之初,设备搬迁安装调试、产品验线等都影响了动部件生产配套总装的进度,生产交付的“火情频发”,生产管理团队一直处于四处“灭火”的被动局面。针对这一形势,王海桂迅速组织计划人员建立应急阶段生产管理模式,将吕蒙办公室列出的刚性、断线计划、应急生产、型号科研等任务纳入一体化管理,并将应急任务进行整体平衡排序,突出重点保障任务,集中优势“兵力”做到逐个击破。
  为适应旋翼总厂生产运行中产品验线、应急生产、产能提升、管理提效、稳定运行等各阶段不同的生产管理需求,王海桂科学选择不同阶段更为合适生产管理方式,并率先提出生产线产出计划的概念,并以齐套率、均衡化的管理理念对旋翼总厂生产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完善,构建了机加、装配两级风险管控的生产管理模式,即机加生产风险——基于机加生产线节拍化生产,以机加风险管控表为主要抓手的核心零件配套管控;部件装配风险——立足部件装配实现GO站位节拍化生产,以缺件清单为主要抓手的齐套率管控,为公司打造具有“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典型功能特征的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倾心尽智。
  在应势而动中日日常新日日常新,其命维新。勇于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升是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始终流淌在共产党员的血液中,王海桂始终按照这样的标准鞭策着自己。
  2019年,随着动部件生产形势的转变,原来侧重于应急生产的管理模式已不再完全满足生产管理的需求。作为旋翼总厂智能制造管理系统软件需求的设计者,王海桂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他带领计划运行室发挥着生产组织的引领作用,按年、月、周的周期不断编制着各类计划生产管控报表,不断强化内、外部生产配套的拉动管控;以准时化、精益化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改造提升,成功解决了自产动部件核心零件的生产排产与部件装配的配套需求的关联不够紧密,一些关键风险问题无法有效体现的问题。
  2019年,王海桂全年累计加班时间近400小时,完成B流程改善近20项。他不仅提升了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拉动动部件生产配套能力再次提升20%、复材桨叶生产配套能力提升40%,且基本实现均衡化生产。
  从制造到“智”造。如今,昌飞公司迎来了智慧生产的新时代,像王海桂一样的昌飞人将继续用智慧和汗水把昌飞“智”造的故事书写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