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的故事 2020-08-14 

  

苏荣智
  让一块金属变成一个圆圈,最初的想法,是把一块金属板材弯曲,焊接成圆。但这不是我要讲的故事,我要说的故事,从第一台环轧机开始……
  那一天,我去参加公司季度工艺纪律检查。来到直径1300毫米环轧机的面前,不由得对这个三十几年的老物件肃然起敬。这条生产线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看起来它是有一些老态,表面的油漆有些斑驳,现场的主操作手,年轻的小张告诉我:“这个设备干活依然好使!”
  我告诉他:“这个设备是安大的前辈自行设计制造的。”他说:“太厉害了!外购的其他轧机经常维修,这台轧机很少维修,还出活!”
  后来我从原总师办刘老那里了解到:建厂初期,工厂定的基调就是为航空发动机、飞机中小锻件的配套厂,产品单一,规模很小。上世纪70年代,中国飞机制造迫切需要环轧的圈子,用来代替焊接的圈子,并开始构想环轧机的雏形,说来不要觉得好笑,最初的“环轧机”,是以角钢等材料试验性地制作出来的,无法完成精确轧制任务。后来了解到马鞍山钢铁厂为铁道部辗制环形件,立即派人到马钢调研。马钢的辗环机,就成了安大直径1300毫米环轧机的样板,但民用锻件的辗环机,毕竟与航空技术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调研组回来就开始着手环轧机的设计制作,并在马钢辗环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改良,结合航空环形件的要求,设计出安大第一台环轧机。
  直径1300毫米环轧机上马,给行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安大可以做环轧件了!
  但是环轧的路,还是一条漫长的路,中国航空用大型环轧件还是依赖进口。安大还干不了更大的环轧件,环形件市场有更大的大蛋糕,可是安大够不着!
  1985年,安大面临着一个重大决断:工厂是否上“直径1800毫米精密环轧机”项目。该项目的难点在于要自筹资金。虽国家启动了大型航空环轧锻件生产计划,但是技改资金也是十分有限的,要上这个项目,只有自筹资金,自担风险。在当时航空锻造行业,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哪一家要上这么大一个项目,无疑都是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把工厂拖入亏损的泥潭。在讨论会上,专家、干部们七嘴八舌,反对上这个项目的意见很多。
  当时工厂最现实的困难,全厂面临着资金吃紧的问题,生产不景气,开发民品市场,仍在摸索行进中,重大技改依赖于上一级行政拨款,职工要吃饭,有限的资金如何安排?何况是一个自筹资金项目?未来的环轧市场也不可预测。几次讨论的结果,直径1800mm环轧机这项重大技改项目都被否定了。关键时刻,时任老厂长果断决定:上!我们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圈子变大是安大追求的技术,创新才是安大的发展出路。他顶着各方面的指责和压力,定下了这个项目。
  随后,工厂陆续建起了直径2000毫米、直径2500毫米、直径3000毫米环轧机,行成了从小到大的系列环轧机生产线,安大可以把圈子做得更大了。
  环轧机的逐步升级,圈子是做大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越大的圈子,越容易变形成椭圆。给安大带来了新的课题:胀形,把大型环件做得更圆。
  精确轧制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环件尺寸均匀。如何矫正变形,让环件不仅仅是外形尺寸合格,金属的组织性能也应该是最佳。胀形工艺专家和我谈起胀形的那些事:“起初客户是对胀形工艺不确信的,担心这,担心那。而后,做了很多工作,用户才同意让采用胀形工艺,试制考核合格后,才允许批产,从变形抗力小的铝合金做起,反复试制,逐渐推广到其他类型的合金材料,如今已经逐步稳定的胀形技术。改变了环形件过去靠放大加工余料,做得肥头大耳的尴尬局面,也避免了机加应力造成再次变形的问题,而且把圈子做得更圆了。现在用户提到环形件产品,对制造工艺,常常会多问一句:加胀形工艺了吗?让圈子更圆,成了安大创新技术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