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抢修背后的故事 2020-07-24 

  

本报通讯员 晏勇 刘松林
  7月13日,经过维修团队80多天的奋力拼搏,航空工业导弹院生产分厂的真空炉终于恢复正常。首批产品顺利出炉,比承诺的节点提前了3天!但这3天的背后有着维修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全院要正视差距、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尽早发力,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在全院突击“442”赶工计划的关键时刻,4月中旬,导弹院的真空炉在动力部件热处理加工时,出现了零件变色现象。该设备是关键单台套设备,设备故障直接导致各型产品动力部件壳体的时效热处理加工停滞。设备能否尽快修复,直接影响各产品线动力部件的生产交付。
  零件变色,设备肯定存在泄露。故障初期,导弹院组织维修人员开展真空检漏,围绕炉体上上下下检了几遍,没有发现明显漏点。一周、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漏点却仍和维修人员捉迷藏。随后,维修人员使用氦质谱检漏仪,采用氦气作为气动装置动力源对设备进行检漏,但仍然没有结果!
  设备排故一度陷入僵局。维修人员集智攻关,他们认真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当开关设备供水水泵时,设备真空度会发生一定波动。为此,维修人员通过改造冷却水路使水体染色、对炉室焊缝进行显像造影等方法,对每一条支水路进行验证,但遗憾的是,仍无结果。期间,设备厂家也派出3名工程师到单位配合检漏,使用新的检漏仪,一遍又一遍进行内漏外漏测试,仍然没有发现明显外漏点。
  “冷却水泵启停,设备真空度就会出现波动,最大的嫌疑应该还是在水路上。”维修团队组长刘松林分析道。于是,团队成员再次对各水路支路进行全面排查。当维修人员经过制作堵头、改造管路,对通往炉体顶部的两根3寸硬管排查时,发现检漏仪的漏率指标不足。这个发现让大家喜出望外!为了确认故障准确位置,大家抓紧验证,加热烘炉,再次加注氦气,检漏仪报警,提示4个量级的漏率,故障点找到了!
  但维修团队的兴奋没能持续太久。淬火功能的热交换器发生漏水现象,更换需要对炉子完全分解,更何况热交换器需要定做,周期太长。维修方案讨论再讨论,更多的集中在修复时间上。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根据以往经验,提出定做热交换器需要两个月,加上现场拆除、测绘、安装调试,整个维修需要90天。
  “90天?肯定不行!”“热交换器定制周期能不能再压缩?”“维修能并行的并行!”经过多轮协商,设备厂家答应只能保证7月25日完成维修,否则不能签订合同。
  合同签订后,为了使设备早日恢复正常,维修人员坚持每天跟踪备件进度。这期间,维修队员与厂家的协调电话不知道打了多少个。7月3日,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热交换器终于发送到院。维修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好任务分工、抓好现场管控,密切协作配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设备恢复。团队中的党员们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加班加点奋战在作业现场。维修分厂的领导也深入现场跟产保障,和大家一起讨论、实施各种方案。导弹院领导时刻关注设备抢修进展,多次到任务现场指导工作,强调安全防护,对大家表示慰问和鼓励。通过连续9天的紧张作业,真空炉终于在7月12日完成全部安装调试、指标检测和试件加工工作!
  这次维修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导弹院设备维修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队伍,他们将积极践行“精益维修、快速保障”的理念,为2020年任务全面完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