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纸飞机,现在飞回我手里 2020-07-17 

  

杜立华
  下班路上,遇见一对母子,孩子拿着纸飞机,“嗖”地一下,纸飞机从他的手里飞了出去。
  “妈妈,妈妈!看我的飞机,飞得好远!”
  “真棒!”“妈妈,长大了我也要造飞机、开飞机!”
  “嗯!妈妈相信你!造飞机,当科学家。”
  看着眼前飞过的纸飞机,似曾相识的场景,仿佛看到了童年的我。
  那一年,我8岁。妈妈问我,以后长大想做什么,我想起同桌带来的木质飞机模型,低头思考了一下:“我想当科学家,造飞机!”
  妈妈鼓励我,折了一只纸飞机递给我:“来,这是你的梦想,好好学习,上了大学就可以学造飞机了!”那时,航空的种子便在心中悄然种下。
  我会和同学一起翻阅报纸杂志,把里面好看的“大飞机”剪下来贴在作业本上;也会在玩具店飞机模型前“赖着不走”,缠着妈妈给我买一个;还会在爸妈看新闻的时候凑过去,问一句:“今天节目有飞机吗?”
  18岁,到了真正抉择的时刻。高考结束后,我的分数让我拥有足够的选择机会。有人劝我,学点经世致用的,金融、计算机,这些专业出来能挣大钱;也有人劝我,学个语言类的吧,小语种男生特别好找工作。
  也不是没有过动摇,但是,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我是要造飞机的!”
  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我遵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钛合金材料研究。钛合金是重要的航空金属,我和航空真的有了交集,航空的梦想渐渐开花。
  如果你是梦想的偏执狂,每一个绚烂的梦想,都会照进现实的落点。
  28岁,我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了,在航空工业制造院,从事钛合金材料工艺研究。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在这里,我踏实科研,任务从无从下手到攻关成功,我也更体会到航空人特有的精神品质。
  干航空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有累有疲倦的时候,而让我们义无反顾坚持下去的正是流淌在血液里、不断传承的航空精神。
  翻看中国航空史,从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建造的“冯如1号”冲上蓝天那一刻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装备强国的漫漫求索之路。“为国家造飞机”,正因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航空人的执行力、大局观、奉献精神才显得更加珍贵。自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起,新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过了69载春秋,从初教5到20系列,从仿制维修到自主研发,从一穷二白到跻身世界前列……航空工业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这一部波澜壮阔的航空工业发展史也是几代航空人风雨兼程、逐梦蓝天的人生传记。
  每一位航空人都可以有其他选择,但是他们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把自己交给蓝天的梦想。
  在生产现场,我知道,飞翔的梦想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万米高空翱翔的战鹰,每一个机动动作背后都有着无数次严苛的技术验证。航空人对质量的严谨程度近乎苛刻,体系保证、流程建设、过程管控、考核验证,迭代优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精准,极致、精益的思维深深印刻在航空人的脑中。
  深夜加班,我知道,技术不是空想出来的。航空人是实干家,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扎扎实实拼搏。实干不是蛮干,严谨不是保守。航空工业是工业的皇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是发展的引擎,每一型战机首飞冲向蓝天的一刻都凝聚了若干项关键技术的艰苦攻关,每一个技术指标实现的背后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我们是刀尖上的舞者,除了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敢于突破现有的魄力和勇气,没有对极致不懈的追求,也就不会有航展上那些让人拍手叫绝的惊艳。
  我知道,航空技术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材料制造、试验、航电、飞控等等,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凝聚了一个团队的力量和付出。航空人口中提的最多的不是“我”而是“我们”,项目团队,攻关团队,突击队……铸就了航空人重视团队、相信团队、兼容并包的文化凝聚力。出差、培训时经常见到来自航空系统各个单位的“兄弟”,航空人的身份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始终拥有共同的信念感。
  我更知道,是吴大观、宋文骢、罗阳、马凤山……这些镌刻在航空工业历史丰碑上的名字定义了航空人和航空报国精神。他们用行动、信念甚至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精神内涵。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正是这些平凡的、小小的信念,甚至偏执,汇聚成了航空梦的巨大能量,而“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将继续指引一代代航空人前行,也将为国家的精神财富贡献浓墨重彩的一笔。
  童年承载我梦想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