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导弹院总体所预先研究专业室 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 2020-07-10 

  

郭正玉
  在航空工业导弹院,有一支“与众不同”的团队,他们行走在充满未知的创新之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探索;他们站在无数先辈们的肩膀上,眼神坚毅,遥看远方。怀揣航空报国的初心,他们勇往直前;肩负航空强国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这,就是总体所预先研究专业室,一个不一样的创新班组!
  走进专业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年轻的气息——班组成员平均年龄30岁,近半数人员为“90后”。与导弹院内的型号研制团队相比,他们更年轻,更有青春活力,也更敢于创新。他们作为技术到产品的“转换员”,虽不搞产品,却更懂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作为创新到型号的“孵化师”,虽玩的是颠覆,却更贴近产品实际需求。他们从事的预先研究工作,不仅为型号立项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更为先进前沿技术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开辟快速通道。“协作、发展、创新、超越”是他们工作理念,看似平淡无奇的八个字,却成为他们工作的宝典。
  协作——“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创新强、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是专业室承担工作的共有特点,踏足新领域更是“家常便饭”,课题的研究远不是单靠几个技术人员就能够完成的。
  在某创新项目的研究中,他们就遇到了多学科跨界的技术难题,完全未知的技术领域是对论证团队的高难度挑战。面对未知,他们并不“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通过从内到外的强强联合,构建了一个不一样的“跨域”合作团队,在短短数月的时间内,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耦合技术难题,形成了多学科研究体系雏形,其研究成果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好评,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多个项目研究中。
  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手段建设一直是专业室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不搞“纸上谈兵”,不建“空中楼阁”,坚持实践出真理,手段支撑未来发展。
  2018年,专业室构建了面向战场的体系对抗仿真环境,从作战使用、实战对抗角度有力支撑未来武器装备的需求牵引;2019年,专业室注重顶层需求落地,着力推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论证方法研究,力求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创新工作。
  专业室“发展”的工作理念,正是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的引进与学习为基础,以项目论证为牵引,以专业室成员自身发展为支撑,最终促进专业室整体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理念的树立与坚持,也是专业室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秘诀之一。
  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创新是专业室的灵魂,也是贯穿于所有工作的主线。他们基于各项目和课题研究,牵引出多项新技术和新理念。在某新项目中,他们颠覆现有模式和理念,提出了原始创新概念,同时不断加入新技术,着力牵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等创新技术的突破,打通从原理到技术实现的研究方案,丰富了创新研究领域和技术储备。
  然而,开拓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创新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每一个创新项目的立项论证的背后是成员们那不为人所知的辛劳和汗水。为了争取某课题立项,短短一年内,二百余人次的出差记录,近百个版本的论证报告与汇报材料,更多的是数不清的会议讨论、方案迭代和技术调研,一次次的推翻重来,一次次的绞尽脑汁。论证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但是,他们始终坚持并践行“创新”理念,咬紧牙关,并没有懈怠,那些在高铁上疲惫的身影、在会议室里焦虑的汗水、在电脑前紧缩的眉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有深耕于自己的领域,不畏艰辛,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才会有柳暗花明,守得云开见天之日。也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更高的超越。
  超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个不断超越、永不停前的团队。专业室自成立以来,累计获得了来自多个领域、多个单位的近百个项目,数亿元经费支撑,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励。与此同时,从专业室也走出了技术领军人才、青年专家、研发能手、模范青年等典范。专业室已然成长为一支具备顶层规划、需求分析、方案论证、系统仿真等各项专业能力健全的优秀创新团队,在研究院科研创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首过去,尽管成就颇丰,但凡为过往,皆为序章,专业室不会在曾经的荣誉中停滞,他们将继续践行“超越”的理念,在新的时代,取得更大成绩。这一群预研者,将怀揣着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秉承着探索科学的严谨态度,奋战在创新工作的第一线,用行动宣告着: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