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指尖的花火 2020-07-10 

  

迟林华
   一身蓝色的工作服,一顶有些褪色的工作帽,一副黑框的老花镜,已成铁锈色的磨床前一个背影消瘦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着,零件在轨道上平稳而又快速地滑行,与机器摩擦发出“嘶嘶”的声响,磨削的花火仿佛在指尖跳动着。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早晨,也是航空工业上电机加分厂唯一的高级磨工茅建中37年航空生涯中最熟悉不过的场景。
  年近花甲之年的茅建中,是公司数一数二的技术高手。37年的磨削工生涯,让他成为了这个领域当仁不让的佼佼者,凡是经他手的零件、模具、工装,仿佛都刻上了“免检”的烙印,那是品质和质量的保证。而说起茅建中与航空、与上电的缘分,还得从37年前说起。
  1980年,年轻的茅建中从技校毕业进入上电在华东地区都非常有名气的工具车间,成为了航空战线上一名磨削工。谈起当年的情景,茅建中有些激动:“当时不是谁都能进入工具车间的,这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呢。”磨削加工工作比较枯燥,精度要求高、种类繁多,要根据多种材料的不同加工特点选用不同的磨削方式、进给参数、砂轮等。茅建中的同学、同事们因此改行的、换工种的也不在少数。刚进厂的时候,父母都已过世,已成孤儿的他,却在上电重新感受了来自大家庭的关爱,工友们不仅经常帮助他,自己的师傅更是拿自己当亲儿子,问寒问暖。上电就像自己的家,一个人怎么会离开家呢?何况,他对航空技术很“上瘾”,一沾上技术的活儿,茅建中的眼睛仿佛都能散发出光芒。为了早一天把技术练好,年轻的茅建中白天跟着师傅虚心请教、练习技术。晚上回家拿着工具琢磨、模拟操作。渐渐地,他掌握了车间里几乎所有的磨削技术。茅建中还特别爱捣鼓机器,车间里的各类磨床他都操作过,学的技术面广泛而又不限于皮毛,在日复一日的磨削加工中,他还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和诀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他就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磨削工,并逐渐成为真正的掌握技术“杂而精”的磨削行家,平面磨削、成型磨削、内圆磨削、外圆磨削、滚丝挤压等技术都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37年的时间,当年初出茅庐的茅建中渐渐从老师傅口中的“小茅”、工友们昵称的“阿毛”,变成了年轻人尊敬的“茅师傅”。作为机加车间里磨削行家,茅建中还活跃在生产一线,一人挑起了公司工装夹具制造的中各种磨削任务的重担。虽然眼睛花了,但是零件哪里出问题、图纸哪里有毛病,他还是一看就知道。他说,航空事业是自己从事一辈子的工作,不能含糊。那个穿着蓝色老旧工装的身影依旧是车间里各类磨床间的一道风景,每天重复着站定、对刀、磨削、火花飞溅等再也枯燥不过的工序操作,而在他那岁月雕刻的脸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岁月带不走的从容、一种技术沉淀后的自信、一种航空人对品质的坚持。
  工作中的茅建中,是大家心服口服的磨削专家,工作之外,他更是同事们交口称赞的“老大哥”、“热心肠”。茅师傅曾经担任过机加分厂的工会主席十几年,走访过很多困难同事的家庭,也了解每一个人的脾气和秉性,无论有什么事请他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想方设法帮忙解决。上海的夏天一直以闷热潮湿而著称,早些年由于空间局限等客观因素,机加车间无法在室内安装空调设施,更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整个车间只能依靠几个壁扇进行降温。室外36度,车间里却飙至40多摄氏度。茅建中每天清早组织分发冰块、茶桶里泡上满满的大麦茶。车间里呼呼旋转的风扇将冰块中阵阵凉意吹向车间的各个角落,仿佛在高温下撑起的一片“绿荫”,陪伴大家度过了那些年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夏天。
  把零件当“艺术品”,把机床站成舞台,把工作当作享受,把同事当家人,把航空事业当信仰,这就是茅建中。37年如一日,扎根在生产一线默默奋斗的他犹如沧海中的一粟,用这指尖的花火串起了漫长的岁月,凝练成对航空事业的满腔热爱。这星星点点的花火,一点一点地凝聚起来,绽放成了天边最耀眼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