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航空工业西飞实现“双过半”工作侧记 2020-07-03 

  

李玉峰 乔涛 李永胜 摄

本报通讯员 周丹岩
  平凡,是每个人生命的底色。每一个平凡航空人的奋斗历程,融汇成了全面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征程上的最美交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80多个日与夜的坚守,24小时的使命接力,严寒到酷暑的轮转,在航空工业西飞的生产现场、服务保障现场、在凌晨1时的深夜,在正午的高温下,都有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大部件准时交付,多架飞机总装下架……上半年,西飞党委全面落实党中央总体部署,响应航空工业党组“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号召,西飞党委明确“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决实现均衡交付,坚决实现双过半,坚决确保上半年工作无遗漏”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激发体系治理效能,在型号研制、精益工厂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业绩,连续生产、均衡交付态势明显。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科研生产攻坚战的“双线战场”上,彰显了西飞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奋斗精神。 
1“我们不辱使命!”
  从清晨到日落,航空人枕戈待旦,怀着自己的职业信仰,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大年初五,西飞派出第一批人员奔赴外场,是航空工业首批外场出征的队伍之一。1月29日、2月3日、2月7日,西飞先后组织三批以党员为骨干的专业团队共25人,赶赴各地执行伴随保障和培训带教任务,为国产飞机加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做好保障与服务。
  2月3日上午10时,公司大门前。由党员和骨干组成的第二批外场服务团队整装待发。
  西飞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胜强到现场为外场服务人员送行,并用习总书记的话勉励大家:“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
  16人,3辆车,背上行囊,肩扛使命,一路向东。车窗外是冷清的街道。特殊时期,高速路上一刻未敢停歇,600千米,7小时后,一行人集体住进了用户家属院,一个人一张床、一对桌椅。14天的隔离期结束后,大家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为了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团队成员从凌晨就开始准备:整理备件、搬运设备、机务检查,每当听到机场发动机的声音,就是他们最忙碌的开始。
  客户服务部用户培训室航电教研主管师张盼就是其中一员。春节前,张盼就与用户详细梳理实操带教科目和所需资源,完成资源规整,与试飞站、总装厂密切沟通,制定详细的异地带教计划。到达用户驻地后,在隔离期间,他主动与用户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尽可能解决用户需求。隔离期一结束,张盼就组织带教小组迅即开展工作,将原定的“上午+下午”带教安排调整为“上午+下午+晚上”的赶工模式,以减少因疫情对带教进度的影响。接到服务保障运20飞机运输疫情防控物资的任务后,张盼调动各方资源,与用户“合二为一”,确保飞机备件资源可靠供应,故障处理及时,飞行前检查到位,为用户执行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驻地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尤其是特殊时期,严格的管控几乎等于“禁足”,大家每天就是宿舍、机场、食堂,“三点一线”。对于爱吃面食的北方人,对以米饭为主的伙食很不习惯。于是,大家跟炊事班借用材料,网购面条,自己煮面吃。当每个人端起盆窝在一起吃面时,那种满足与幸福让枯燥的外场生活有了一丝家乡的味道。
  保障团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党员骨干签订担当在前的承诺书,与航空工业一飞院外场服务人员组织联合团队,围绕运输防疫物资专项任务,全力配合用户完成所需飞机技术状态确认,并与远程支援团队完成备件筹备,实现所有装备完好率100%。
  2月13日上午,运20飞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为武汉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此时,外场服务保障团队成员的心中无比自豪与骄傲,他们表示:“亮旗帜,勇担当,我们不辱使命!”
  元宵节前出发,清明节后归来,从棉袄到春装,60多天后,当团队成员的车驶进收费站时,“阎良”两个字格外亲切,大家就像归家的孩子一样欢呼起来。
2 “不守信用的父亲”
  父亲节这天,13岁的小学生蒋树涵写了一篇作文《不守信用的他》。文中写道,幼时的自己无法理解父亲以厂为家的情怀,每次在家的时间都是来去匆匆,答应的事情也常常失约。有一次母亲出差,父亲很爽快地答应母亲会好好照顾自己,结果眼巴巴地等到了午夜,父亲才急匆匆推开家门,手里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那天儿子才知道父亲为了保证按时交付飞机,每天都会忙到凌晨两三点。文中的父亲是总装厂的蒋继宏。在西飞,有许多和蒋继宏一样,在孩子眼里是“不守信用”的父亲或者母亲。
  总装厂结构系统安装单元的副单元长杨晓娜也是这样一位“不守信用”的母亲,早出晚归的她说自己每天和3岁的儿子相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虽然心有愧疚,但既然选择了航空事业,有所牺牲也是难免的。但她相信,孩子长大后,会为妈妈的敬业而骄傲。
  杨晓娜说,虽然工作辛苦顾不上“小家”,但团队的协作精神时常让她感动,这个团队更像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也给予了她更多前行的力量。她清楚地记得6月中旬的一天,某型机到达她所在的站位,由于疫情影响了交付周期,公司要求这架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转战下一站位的状态,生产周期骤然缩短。当她将面临的严峻生产形势向团队成员说明后,大家异常平静地说道:“既然这活儿让我们赶上了,那咱就好好干。”
  于是,23个人分成“黑白班”轮流作业,当第一天开始吊装工序时,正是周六,早上7时40分,23人的团队齐刷刷地到达现场,各自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穿上荧光色的工作马夹,做好吊装前的准备工作。机翼吊装、二层地板搭建、全机接收检查、翼身对接测量……所有工序在紧张有序中进行。凌晨两三点,现场休息室里有轮班休息的工人,刚一躺下就能打起呼噜。休息室外,风钻的冲击声还一直在厂房内回响……
  数天以后,飞机顺利转站下一站位,团队成员没有时间为自己创造的“奇迹”庆祝,马上又投入下一架飞机的紧张工作中。
3 “我们是一起看过日月星辰的兄弟”
  夜幕降临,几束灯光照亮了停机坪,灯光下,一群人在飞机下穿梭着、交流着、忙碌着。现场闷热的天气让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此时,检测设备突然报警,一架飞机在通电时发现燃油系统有故障,由于此条故障属偶发,一时之间很难查出故障原因。
  “动一下。”“停一下。”“有信号吗?”“再动一下。”
  某试飞交付单元的机务人员在机翼、货舱、机背上同时在作业,驾驶舱内有专人监控着设备。由于要排查的故障点位置相距较远,几个人只能扯着嗓子吼。汗水从他们戴着安全帽的头上不停地流,直往脖子里钻。由于飞机内的工作部位都比较狭小,工作时大家只能趴着、钻着、蹲着,各种姿势都有,衣服湿透了也根本顾不上。
  由于故障属偶发,查找起来特别困难。为了不影响其他工序的正常进行,他们只能穿插在其他工序中进行,上机排故的时间时常是正午或夜晚。整整两天时间,刘鹏军、杨坤等人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节奏。副单元长杨岗心疼地看着这帮兄弟,一再催促他们下机来吃饭,他们说:“快有眉目了,再查一会儿。”他们口中的“一会儿”就又是两三个小时。6月13日,在大家的细心排故下,问题终于找到了,大家开心地走下飞机。此时,雨后的夜空特别纯净,星星特别亮。大家打趣说:“和媳妇都没这么浪漫过,我们是一群经常一起看日月星辰的兄弟。”
  是啊,这群经常在一起看朝阳、看星空的兄弟,却很少有时间陪家人一起浪漫。杨岗说:“我唯一能干的家务就是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朱日和阅兵时,他和伙伴们一起上了央视节目,儿子和同学骄傲地说:“这飞机是我爸和他们同事干出来的。”很少发朋友圈的杨岗爱人也发了一段电视上的截屏,写道:“好样的,好好干,我会全力支持你。”杨岗说:“媳妇从来没当面和他说过这些话,当看到这条朋友圈时,自己既感动又愧疚。”
  热爱是他们坚持的源泉,信仰让事业发光。
4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6月的午夜微风吹动,厂房的灯依旧亮着,这里有一群年轻人还在忙碌着,他们是机身装配厂数字化智能装配单元的小伙伴们。他们正在进行某型机的环形轨制孔,这是某型机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无论安装、试刀、换站、建站、孔位修正,描点制孔、拆卸都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在制孔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全神贯注,互相提醒督促,确保环形轨制孔万无一失。数字化智能装配单元的小伙伴们开启了真正的“白+黑”模式,4人一组白班夜班交替进行,确保按期完成制孔工作。
  “描点结束,秦舒钰检查下描的点是否准确,再观察一下对缝,如果偏移我们马上进行修正。”夜班工作的张星喊道。秦舒钰拿着铅笔就像老师批改作业那样一个点一个点进行检查,在她确认无误后,制孔工作才能开始,这样做不仅能够提早发现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突然,设备那边传来消息,试刀突然停止,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制孔工作突然陷入僵局,但是夜班的4个小伙伴并没有惊慌,从电源到设备再到系统全部检查了一遍,凭借丰富的经验,他们迅速发现了问题,在完成修正后,试刀停止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各项操作都正常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爱操心的张星总是反复地确认无误后,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此时,负责测量的石书昆已经在飞机里待了几个小时,光线不好时,他还需要举着手电一个一个地量边距、量孔径,此时,钻在飞机里的他早已大汗淋漓了。坚守岗位的他们殊不知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不知不觉12个小时过去了,随着制孔结束后对孔径、窝深的检查,一晚上紧张的工作终于结束了,小伙伴伸了个懒腰,回家休息,待晚上接着白班小伙伴们的站位继续工作,12个小时的专心致志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更是对自己、对伙伴、对航空事业的责任。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正是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航空人,用他们的智慧汗水,有力确保飞机研制按计划节点稳步推进。面对下半年全新挑战,西飞全体干部职工将按照航空工业党组的部署,守正向善,愈艰愈坚;坚定信心,持续奋斗,向着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