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品牌创新之路: 春秋航空的春秋往事 2020-06-05 

  

扫描航家汇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火爆全网的电商直播间迎来了一位76岁的特殊主播——春秋旅游和春秋航空的创始人王正华。“老王”这次试水直播电商,为自己家乡江苏盐城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九龙口”带货,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200万人次,整场直播产品销售和飞机喷涂销售意向总金额突破3000万元。从人气和业绩来看,“老王”人气不输李佳琦、罗永浩这些明星大咖。

徐鑫 刘伟勋

36年前,王正华下海创业,带领春秋旅行社步入市场大潮;15年前, 他突破禁区首开先河,创办国内首批民营航空公司之一的春秋航空。这两家公司,在经营中都尝试了很多迥异于同行, 甚至引发争议的做法,“春秋”品牌也被打上了创新标签。

对于创新,王正华的体会是,你总是要面向市场,去改变传统,包括改变自己认为是做得得意的东西。现在的春秋航空,仍然在不断改变着自己,尝试着更多的创新。

2017年将春秋航空的董事长职位交棒给王煜时,他只留下两句话:不要急于创新,不要急于做大。

“搅局”:比市场领先一步

2005年7月18日,春秋航空公司的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空。10年后,春秋航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富了起来, 但飞机票价高昂,很多人没有机会乘坐飞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民航业的管制逐步放开,超过30家新航空公司涌入市场,形成了价格战和行业大面积亏损。在此情况下,民航局在2002年推动行业重组,十家国有航空公司合并成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尽管如此,在世纪之初的10年, 三大航也存在亏损现象。

春秋航空成立不久,上海市的一位领导叫王正华到办公室一趟。领导拿出一沓资料,里面列了1995年到2004年全世界和全中国航空公司的收益情况。“你玩得起航空吗?”王正华的答复是,“航空这个行业一旦要竞争,会非常残酷,全行业基本上亏得多、盈利得少, 但越是这样,我越是有机会。”

王正华在演讲中说过:“企业成功的秘诀,是比市场往前走一步”。春秋航空首飞半年后,利润就突破1000万元,2006年全年更是盈利3000万元。过去10年中,春秋航空的年利润从5亿元增长到20亿元。

春秋航空这只“鲶鱼”的底气,来自廉价航空“两高两低两单”的典型模式——高客座率、高飞机利用率,低管理费用、低营销费用,单一机型(A320)、单一舱位,所以春秋航空的票价长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30%。

拿2011年举例,国内航空公司航班正常客座率为81.8%,春秋航空从开航至今,年平均客座率均保持在95%。飞机日利用率能够达到10~12小时,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廉价能带来更多客户,也能带来更多客户的争议。春秋航空的航班没有免费餐食,只有15千克的免费行李额度, 发生延误也没有补偿措施。大多人记忆中只有绿皮火车才有的商品推销,也被搬到了春秋航空的航班上。一些乘客上飞机前惊喜于春秋的价格,上了飞机后又开始痛斥春秋的服务。这就导致春秋推出“暂无能力服务名单”,被列入名单的人在三年内不得乘坐春秋的航班, 一时间引来各路媒体口诛笔伐。

春秋航空起飞之初就重磅推出了1元、99元、199元、299元等一系列低价机票,除了吸引乘客的眼球,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春秋航空推出13张单价199元的“上海-烟台”特价机票,消息公布没几天,就收到了工商部门的要求,“必须遵守禁折令”。2006年, 春秋航空打出了1元机票的广告,才卖出400张,就收到济南市物价局的15万元罚单。业绩上涨,争议不断。

“抠门”:敢为天下先

从首航开始,春秋航空的9元、99元、199元等特价机票就让自己不断被传统航空公司看作是市场的“价格屠夫”和“破坏王”。“搅局者”“叛逆者”“胆大包天”“倔强的石头”……这是早些年媒体对春秋集团以及创始人王正华的评价。实际上,无论或褒或贬,他们的敢为天下先,并非无知者无畏,而是源自点点滴滴的用心和“抠门”。

王正华认为“抠门”是一种哲学, 春秋航空都奉行节俭方针。节俭,也是王正华留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他去新加坡开会,住在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房间, 自己带方便面和萝卜干,还带了一个锅。

他把这种风格也带入了企业。一般航司的A320客机有158个座位, 但春秋航空将商务舱空间全部置换成经济舱,每个航班就可以多运送22个乘客。早在2007年,王正华就向空客高层提出改造A320内部空间的建议,他认为厨房空间太大了,希望能改造成座位。

2015年,春秋航空在浦东机场接收了亚太市场第一架186座的空客A320客机,这是欧洲空客公司在听取王正华建议后改进的新机型。多出的座位成为春秋航空“特价机票”的资源池,被贴上9元、99元不等的价格标签,挂到春秋航空的官方网站上。

中航信作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为航空公司定制各类操作系统、运营系统,用户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航空公司,唯独春秋航空例外。春秋航空开发了自己独立的订座系统,大部分机票都只在自己的官网上销售,这就是春秋的“直销模式”。

无论是廉价航空还是传统航空,成本结构大致类似。既然航油、折旧和人工成本难以降低,那就在空管、机场和其他费用里做文章。

2008年初,史无前例的雪灾袭击中国春运,大量旅客滞留机场。机场除冰通常要用到除冰车,向机场租用一次就得5~10万元,遇上雪灾,飞机全都趴窝,除冰车根本抢不到。春秋航空的工程师用一个可以保温的箱子、装上增压泵的喷射管,组装出了简易除冰机, 外形就像一门“土炮”。春秋航空在凌晨三点起床加热除冰液,拉着一台台“土炮”去给飞机和跑道除冰。天亮后,在同行的目瞪口呆之中,春秋航空的航班逐一起飞。

组合式的节俭举措为春秋赢得了更多收益。2011年营收额43亿元,2014年涨到了73亿元,净利润也从4.7亿元增长到8.7亿元。到了2019年,春秋航空运输旅客2239.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客座率为90.8%,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48.03亿元, 同比增长12.9%。

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王正华说:“我想将飞机打造成公交车一样的交通工具——大家都能使用飞机出行。”

“下海”:到天上看看人间

敢一头扎进竞争白热化的民航领域,这种冒险拼搏的精神伴随着王正华的整个创业历程。

1980年,赶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36岁,一口气办了客运、货运、汽车租赁和旅行社等5个公司,接收了遵义街道回来的500多名知青。

1984年, 王正华决定下海创业, 带走了5个公司中发展最差的旅行社。他仿照欧美的旅游模式,制定度假线路, 到了1997年,春秋国旅在上海有50家门店,全国设有31家分社、3000家代理商,成为全国民营旅行社的第一品牌。

在旅游行业,不论是散客旅游还是批发商模式,交通成本一直是大头,能不能把航空成本降下来成了王正华的心头之“痛”。不过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他发现国内一家航空公司一架380人的客机到了上海之后,会空着200多个座位再飞回北京。王正华找到那家航司, 用1/3的价格拿下了每天200个的空位, 承诺每个月卖掉5000张票。

包机,当时的均瑶集团已经吃了第一个螃蟹,“程序都是现成的”。于是,1997年底春秋包机旅行社诞生,王正华开始正式跟飞机打起了交道。那年,他53岁。

到了2002年,春秋每年的包机已经达到了3000架次,客座率达到99%。这一年,春秋旅行社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迈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2002年秋天,王正华赴知名廉航美国西南航空考察。“成立自己的航空 公司”成了王正华的心愿。当时的春秋国旅,包遍了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主要旅游航线,包机近3万架次,总平均客座率为99.07%,良好的市场更是坚定了王正华进入民航业的决心。

从1997年到2004年, 王正华基本上每三个月就会向民航局递送一次报告。2004年1月,杨元元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到“民航局有没有打算开放民营进入航空业”,杨元元爽快地回答道:“有一家大的旅行社,我们准备批准他们办航空公司。”半年后, 王正华拿出做旅行社攒下的所有家底, 成立春秋航空。2005年7月18日,春秋航空公司的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空,这家中国版的“西南航空”就此起航,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