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把中国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2020-06-05 

  

本报记者 任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这给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 制造业如何改造提升以对冲疫情影响、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然而,2020年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却是极不寻常。一边是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制造企业面临着稳产达产、订单交付等众多考验;另一边是数字化浪潮加速袭来,既是难得机遇也有严峻挑战。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中国将以更大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这意味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为复工复产关键期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扩大内需, 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进一步加大投资, 特别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做准备。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复工复产将在医疗物资生产供给方面为全球抗疫提供直接帮助。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恢复消费的过程势必激活全球市场需求。中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也会对其他国家出口产生强大需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既离不开技术创新引领,更离不开驾驭新技术的人力资本贡献。要发育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让人力资源能得到更有效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我们什么时候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就真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当然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出非常多的努力,比如说要有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要高质量发展,有效益有效率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们还应该走国际化之路, 这个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几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补短板,要把关键基础部件这个短板逐渐补起来。我们在制造强国这条路上“拦路虎”是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 关键零部件“卡脖子”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基础材料的研究和基础工业。这两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沿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卡脖子”的问题肯定会逐渐得到解决。

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将世界市场变为中国市场的一部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更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20世纪兴起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企业与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人们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制造业来实现的。尤其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和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除此之外,制造业不仅是吸纳劳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其核心技术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一年来,身处国家电力装备能源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哈电集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0%,正式合同签约额同比增长7.6%,全面深化改革破冰前行,“新”总部瘦身扬帆起航,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

坚持创新驱动 守好制造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壁垒高、带动能力强,可显著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 世界各国都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层面。特别是作为“基础中的基础”, 高性能材料为高端装备制造带来更多应用空间和可能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要认识到短板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这将严重制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应把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立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再造需要,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强我国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发建造,支持中国一重筹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颠覆性技术如大型锻件的增材制坯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竺延风: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制造业强国之一,但在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工艺领域仍存在不足。建议在宏观支持政策上精准施策,做好工业布局和门类、层级分工指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产业关键端和细化端,加快形成产学研结合;注重培育软件环境, 建立经验数据库,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管理和知识输出;智能制造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在关键环节上智能化, 不能为追求前瞻性技术不顾市场消费需求;建立各类应用实验室的综合开放平台,有效提高已有实验室利用率; 重大关键装备建造应当采取“揭榜”模式,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资本踊跃竞争参加。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港珠澳大桥、FAST天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些超级工程建设的背后,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超高、超重、超宽”的三超产品,大件物流起着非常重要的运输支持保障作用。建议针对装备制造业中电力、化工、机械、能源等不同领域的大件物流的专业特殊性,制定对应的标准和政策,规范不同专业大件物流行为;应给予装备制造企业产品高速物流运输以及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交货;应构建大件物流运输信息共享平台,降低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和物流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聚焦主责主业,把主业做强、做优、做大, 去掉和主业不相关的产业,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还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企业深度融合, 发挥各自优势,充分调动科技力量的积极性。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拓展市场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特别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保持优势有充足的底气。疫情是对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一次重大考验,众多企业快速复工体现了国内产业链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一个重要话题。面对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重构,乃至市场结构的重构,需要统筹考虑全球产业链体系。应进一步提升本土化配套率,增强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能力。让产业链变短,是每一个企业要面临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案是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可以赋能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链。下一步, 要研究如何升级自己的产业链,让产业链更深更厚、更饱满。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董事长李东生:全球产业链重构经济全球化规则调整,会影响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但经济全球化符合发展规律,向前走的大格局是不会改变的。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在制造业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对企业来说, 一定要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能力。另外,世界经济格局综合调整之后,中国要适应规则的变化,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规划也应该相应做出改变。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其实全球经济体系是很脆弱的,物理上的隔离突然发生,整个供应链的切断对经济发展构成重大的影响。未来,供应链的管理要做到能够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供应链要多元化,不能太过集中在某些供应商手里,对供应商选择要考虑有风险管控的意识。过去几年我们在全球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方面做法在这次全球疫情当中表现出特别突出的抗风险能力。

借力信息技术 实现数字蝶变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过去我们谈产业升级的路径主要是“渐次升级”和“弯道超车”。渐次升级往往受制于原有不均衡的产业基础水平,而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又只能顾及少数行业。因此,立足于中国制造的优势, 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下,整体“跃迁”是中国实现本轮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实现“产业跃迁”,关键在于吸收足够的“能量”。“能量”从哪里来? 智慧经济就是赋能者。以端-边-云-网-智为基础的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使企业的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 这就是“智慧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我们整个工作的效率。格力电器30多年一路走过来,从过去的组装元器件,到自己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到今天5G时代,把技术运用到工业制造里面去,5G时代将更多给我们带来生活品质的提高,创新的力量更大,创新的能力更强。在互联网5G时代,在工业制造方面,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前端,创造更多的先进技术。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先进技术,都要融入到互联网时代。在今年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制造企业应该要保持信心,最关键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今年,“新基建”是新兴产业布局的一个新“风口”。“新基建”是一股新浪潮,我们只有积极拥抱,才能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美的集团在今年疫情中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以“两个全面”(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引导企业研发方向。另外,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企业要重回正轨,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实力。要加快5G建设,为企业、设备、人员快速高效链接提供高速通道;加大企业自动化及协作机器人发展速度;要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平台生态;加强数字化端对端建设,以数据链带动价值链提升; 深化基础算法及运算能力建设,夯实“新基建”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