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航空工业一飞院条件建设纪实 2020-06-05 

  

本报通讯员 白俊丽 马明远 张子东

持续明晰“一体两翼”新模式,“一体两翼”中的其中“一翼”指的是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指各类设计平台、专业实验室,“软”能力包括流程、方法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

——题记

“豹”啸长空、空警巡天、“鲲鹏”展翅……航空工业一飞院人托举了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这背后有“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担当,有“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精神力量,也有一个型号一个台阶的能力成长。

条件建设是促进一个单位水平、能力、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站在一飞院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可以自豪地说,一飞院已基本具备国内唯一的完整大中型军民飞机设计的软硬件条件,放眼未来,面对党和国家交付的型号任务,仍任重道远。

这段时间,一飞院条件建设团队忙得不可开交,做规划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开展新项目论证……

手握以亿计的大盘子,面向总投资翻倍的大方向,涉及专业内容、技术开发、专有软件、专有环境开发等领域,衡量的是条件建设团队的专业能力,考验的是集体智慧。技改团队时时对标“一体两翼”新模式的总体要求,对标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对标前沿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逐一梳理清单,逐项落实举措。

小到软硬件设备论证,大到买地建房子,对于技改团队来说,担起历史使命,服务一飞院持续健康发展,每一步都站在了更高的起点。

以“建”助“战”

保障国家重点型号研制

“在发展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通过常态化变革补齐短板、加快步伐,为一飞院高质量发展赢得持久的红利释放。”

置身一飞院改革发展全局,更要带动大局。在小步快跑、快速变革中,条件建设团队先行担当、先行探路。

着眼于型号和技术三年滚动和五年规划,资产管理部组建了铁鸟、人机功效、高空环境等型号急需的设计试验条件论证及建设团队。瞄准型号关键技术及研制难点,提前开展未来条件建设准备工作,确保条件和型号研制节点相匹配。

国家重点型号条件建设都是一次投资、一次建设,具有唯一性和制约性。条件建设团队坚持将条件建设与科研任务紧密衔接,把计划安排细化到每个专业,以各专业的时间点为条件建设的目标,做到既满足科研需求,又不影响科研进度。2019年,条件建设团队统筹未来型号急需,完成了206、306、307试验厂房建设,为今年科研生产各项重大节点推进提供保障。

想用就有,这是条件建设团队的工作标准,也是型号研制团队实实在在的体验。在多型号任务环境中,条件建设团队为每一个项目提前铺路搭桥,不仅按照项目需求统筹开展条件建设,更要瞄准未来3~5年的需求提前筹划。今年春节虽疫情趋紧,却少有影响到全面铺开的某型号各系统地面联试工作,这得益于条件建设团队提前配置好了试验所需的试验台、场地及配套设施;面对复工复产后的进度压力,条件建设团队更是多头并进,一边组织开展型号各系统条件建设工作,一边开展场地配置、试验环境论证和申报等,为下一个型号试验做准备。

院长宋科璞提出:“型号试验环境瞄准目标型号,主要用于完成型号对应系统的试验;专业试验环境主要用于专业研究,支撑专业往更深发展。”这是“战”“建”结合模式在条件建设中的体现,也是条件建设紧凑步伐聚焦的核心。今年1月,宋科璞提出了型号大系统联试的需求,资产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有利于型号各系统、跨系统的交联、考核、测试等工作推进,有利于试验结果真实、准确、可靠的原则标准,开展了科研区布局优化工作。同时,迅速落实型号试验室和专业试验室规划,当前,按照专业试验室定位,正在开展237厂房的试验件搬迁。同时,对306试验室按照型号做了区域划分,确保了同一型号相关试验条件的集中布局。

降本增效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条件好不好,最终结果是飞机好不好。厂房再漂亮,面积再大,设备再好,关键还是看条件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这是条件建设团队始终如一的追求。

在小步快跑中,一飞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签署近百项合同,涉及金额数百万,应用领域遍及军工、民营等企业。同样,陕西省重点试验室——电气系统试验室、飞控液压系统试验室等多个试验平台纷纷加大经营管理力度,敞开大门,主动承揽业内外相关测试试验工作,提升增值能力。

4月25日,一飞院供电兼容与光学照明检测试验室成立,可开展供电兼容性和光学照明等领域工作,同时具备独立检测运营能力。

在此过程中,条件建设团队不断从产品需求定义出发,开发保障提升设计能力、效率的手段环境建设。同时,强化多学科多专业间的统筹,打破专业间壁垒,开展专业间的资源平台共享,帮助各专业更好地利用资源平台,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无论是设备维护保障、更新,还是技术复用和产品复用,条件建设团队都要付出大量心血、迎接不同程度的挑战。

与此同时,资产管理部在全院范围组织开展资产清查,一方面持续推进设备设施开放共享,提高军工关键设备设施利用率,保质增效;另一方面,通过清查分类,梳理闲置及低效能固定资产,创建对外协同发展等平台,盘活资产,实现经营创收。

涵养能力

系统填补未来方向研制条件

“我们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我们站位一定要高,我们要有国家级的气质,在大飞机方面就应该代表国家的气质。”这意味着一飞院产品要领先,甚至是示范牵引。

在这样的视野下,无论放眼产品提升还是引领行业发展,条件建设都需要不断突破探索,打造新的高地、构筑新的平台。因为产品技术含量越高,条件建设的难度越大,信息化集成度就越高。

早在“十三五”规划阶段,一飞院就借助国家试点工作机遇,针对能量综合、多电/全电、智能控制等为代表的飞机综合设计技术重点发展方向,规划了相关数字仿真和试验环境。

同时,条件建设团队瞄准一飞院未来产品研制,开展了相关设计验证平台的规划论证工作,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可形成包括软件仿真、座舱整体交付等自主研发能力。

在着眼宏大的同时,条件建设也精耕于细微,目标都是未来。

宋科璞提出:“徐舜寿创新中心的定位就是要做0到1的事,要干从无到有的事。”日前,条件建设团队为徐舜寿创新中心配置了专门的研发环境和预研条件,正在配置3D打印机和作战效能仿真环境。该仿真环境不仅可以支撑一飞院未来型号的论证推演,还可以与集团兄弟单位联合进行仿真研究。

同时,在系列变革撬动一飞院深层次转变中,条件建设团队解难题、出实招,以更高站位、更大气魄,实施院区功能划分、办公室调整,开展试验和专业建设区域划分,为项目团队营造了相对集中、便于科研人员深入开展工作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各专业设计仿真平台论证和建设,把单点的设计工具串联起来,并融入通过历次型号积累的宝贵经验,打造专业化、体系化、信息化研发平台,让科研生产的主轴24小时高效运转。

“对标变革目标,瞄准产品需求、面向世界前沿”,无论解决问题、提高研制效率,还是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条件建设团队深知,每一项都“承载着国家战略,凝聚着国家意志”,同时,将构筑的是一飞院发展的新空间,引领一飞院发展的未来。

未来已来,奋斗的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