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地企合作、政策衔接 深化三线企业改革 2020-05-29 

  

本报记者 刘文波 吴琼 马丽元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业主责,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国资国企改革的文字将近100字,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内涵,其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经过5年的试点摸索和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路径已经比较清晰,各种操作细则不断总结完善,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

但国资国企改革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需要各方同心协力。特别是“僵尸企业”的处置,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等工作,牵涉面广,民生影响大,是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最大难点之一。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认为,“僵尸企业”不仅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而且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当前各省市都存在“僵尸企业”,中央企业子企业也存在“僵尸企业”,处置“僵尸企业”问题越拖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越大、代价越大。“僵尸企业”处置存在职工安置、债务化解、税费清缴等多方面困难。斯泽夫建议中央设立跨部门的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包括人民法院参加,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推动有序处置“僵尸企业”工作。由于许多“僵尸企业”需要破产清算,需要地方法院、工商、税务、财政等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起“僵尸企业”处置的主体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贵航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吕惊雷,航空工业陕飞部件厂飞机铆接装配钳工赵平都来自三线航空企业。他们认为,随着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深入推进,绝大部分社会职能运行平稳,国有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企业在此次国资国企改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瘦身健体、“僵尸企业”处置、离退休人员安置等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共性问题。

吕惊雷认为,很多三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推进存在一定的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政策衔接不畅问题也很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他建议,三线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系统研究,通力合作,补齐政策漏洞,使得三线企业的国资国企改革顺利推进。

赵平认为,部分三线独立工矿区企业,原有市政设施和服务职能不健全,基础薄弱,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以后,部分职能在移交后服务水平有所下降。他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集中研究配套措施,系统解决,及时化解矛盾,形成长效机制。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部分瑕疵资产权属无法变更问题,形成企业难交割、政府难接收的情况,影响改革深化推进。对此,赵平建议,政府部门本着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原则,适当开辟绿色通道,出台一揽子解决瑕疵资产的指导意见,对此类问题割根处理。切实做好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后半程工作,保证各项社会职能衔接接得住、接得稳、管得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企业经营能够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