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克明: 打造创新生态圈 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05-29 

  


本报记者 刘文波 吴琼 马丽元

“希腊有一个故事叫‘忒修斯之船’。讲的是一艘帆船退役以后,被当作圣物供奉。在几百年间,雅典人不断拆掉朽烂的船板,换上新的船板。于是,爱好哲学的古希腊人开始争论一个问题,现在的忒修斯之船到底是不是原来那艘?”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一样,比如我们制造的飞机,从一开始使用木质材料,到金属材料,再到现在的复合材料。好比这艘船,飞机的用途还是能量和信息的运载和转移平台,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个平台的每块“船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变化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和引领。说到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克明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

李克明认为,国家在几年前就把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产品创新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主机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需要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带动价值链上所有的参与者协同创新,大家共为创新主体,交付一个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超越用户期待的产品。“所以,交付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我们的底线。如果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用户痛点,通过先进技术转化和创新突破来牵引用户的需求,应该是我们的更高追求。”

主机企业应该强化牵头作用,尤其要重视产品的预研工作。“主机研制单位,对于科技创新发挥着目标牵引的作用,经过超越当前想象的能力和需求,可以衍生出来概念产品,概念产品又可以分解出很多支撑技术的需求,这些技术应该再往下分解,分解到产品价值链条上,价值链条上的参与者提前做好这些技术的储备预研,然后依次往前推进。”

李克明告诉记者,在创新链条中,企业更应该专注于技术成熟度在四到六级的研发和七到九级的量产。那么,前端的一到三级技术成熟度的技术创新工作,则要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或者由校企合作来提供创新原动力。未来的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就是要把创新链条上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衔接在一起,各个参与者都是创新链条的主体,共同贡献自己在链条上的智慧。“我们航空装备就是要充分体现创新特性,没有创新的产品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李克明看来,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只靠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环境、外部科研条件等的支撑,需要形成一个用户、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有机合作的、完整的产学研生态圈,打造健康的创新环境。航空工业沈飞作为驻辽企业,地方创新环境建设也必将有力促进公司的发展。近年来,中科院与辽宁合作紧密,院地企合作成果丰硕,通过不断深化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转化、孵化出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助推企业技术进步。这不仅加强了地方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还促进了人才的引进,激发了创新热情,改善了创新环境。

因此,今年两会,李克明带来一份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小切口”建议。他建议中科院应加大与辽宁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合作的数量、规模、层次,将更多中科院所属院所在辽建立分支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数量以及经济规模。

李克明认为,科技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中科院支持辽宁科技创新,对推动东北振兴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打造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创新生态圈意义重大,对于地处辽宁乃至东北的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