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是航空业 重新起飞的不二选择 2020-05-19 

  

子铎

“相机要发霉了!”

“我已经有5个多月没拍飞机了!”

“柏林航展,范堡罗航展,怎么就取消了呢?”

……

航空摄影爱好者在其朋友圈发出的无奈哀叹,可以说是全球航空产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微观缩影。正如此前有人所说,疫情的爆发只是开始,它的影响将是全面和深远的。对航空产业而言,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循着产业链条上下游重重地敲击着每一个环节。

游客空中出行需求的急剧下降,使各大航空公司不得不削减航班,将大量飞机停在地面上;运力的剩余导致航空公司对新机的需求量降低,进而导致制造商收到的新机订单减少、交付量下降;制造商关闭部分生产能力以节省成本和维持经营,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开始向零部件供应商传递,导致零部件供应商的破产、合并或重组……军机业务的特殊性使其尚能自保,防疫物资的全球流通让航空货运量短期内大幅增加,然而这微弱的亮光完全无法驱散全球航空产业顶上的厚重阴霾。

航空产业有着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化分工,欧美一直充当着全球航空产业的龙头,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欧美航空产业在本次疫情中所受影响最为严重。据IATA的统计,预计2020年全球航空运输业总收入将比去年减少一半还要多,如果加上航空制造业在内,全球航空产业的损失有可能达到7000亿美元。波音、空客、通用电气、罗罗、汉莎航空、美联航等这些航空产业领域里的大户,无一例外深陷泥潭,都在想尽招数以求续命。这些都让全球航空产业何时能够重新振翅“起飞”充满变数。

疫情过后,该如何才能让航空产业尽快复苏,相信各国的做法都不尽相同,也肯定没有一试即灵的妙招。但是要想让航空产业复苏并继续繁荣发展,有一些“招数”肯定是不能用的。

比如,在航空产业已经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处在产业链的高端还是低端,都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欧美发达国家在对航空产业采取补救措施的时候,如果只站在本国的立场上采取孤立主义,以邻为壑,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波音737MAX为例,该型飞机的供应商超过600家,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其全部产业链“回流美国”不但要耗费巨额成本,而且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反而会让疫情冲击下的相关企业雪上加霜。

再比如,某些发达国家同时也是航空产业发达国家,不能动辄以贸易战等手段或其他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封锁,对航空产品的进出口进行限制。而事实上,疫情对全球航空产业链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航空产业的复苏和继续繁荣,需要依靠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单靠政治的手法更是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该一如既往地大力推进航空产业的全球化,用市场的力量对全球分工进行优化。

高新技术密集,投入产出比高,产业链条长且辐射广,使航空产业有着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明显特征,尽管如此,航空产业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仍然无法掩饰其脆弱。如何有效抵御疫情的冲击,将损失降到最低,在疫情过后尽快复苏,除了政府的救助,更要靠市场的力量,靠国际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