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真实的进步 2020-05-01 

  

卢刚

对于摄影,我想应该是遗传基因起了作用。我父亲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摄影记者,小时候,爸爸经常加班带着我,怕我闹,一到他的办公室,就给我找来一大堆画报、图书给我看,无形当中为我后天艺术思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我从小学二年级到当兵之前一直都是班里的美术委员。在部队也画画,拍片,从部队回到地方拿起照相机工作后,就再也不画了,觉得画画太慢了,但绘画对我航空工业摄影帮助特别大。

刚来航空工业沈阳所的第一天就拿起相机工作,当时领导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培养一位合格的摄影师需要3~5年的时间,在80年代初期摄影还是用胶片,哪像现在的数码相机,这么直观方便,摄影师掌握正确的曝光方法就需要交很多学费、花很长时间, 更别说构图什么的了。

我在航空工业沈阳所工作,从完成航空科研摄影工作开始,一步步认识航空、爱上航空。拍摄航空39年,这期间,我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用镜头记录了新机型号的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记录这个行业中动人时刻、感人故事,用镜头记录着中国航空工业奋斗、成长、壮大。每当我翻看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先进战机和英勇的飞行员叱咤蓝天威武的场面、航空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壮志情怀就展现在眼前,就像昨天发生的故事。

留住历史,告诉未来

我是1981年来到沈阳所从事航空科研摄影工作,当时顾诵芬是我们所飞机总设计师,那时他50多岁,正带领技术人员设计歼八Ⅱ飞机。顾总是一位心系航空事业,做事低调、工作严谨、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那个年代他是我的领导,因为工作关系,我和顾总打交道比较多一些,上级领导视察、会议、飞机型号试验、试飞、外事活动等常给顾总拍照片。顾总曾对我说:“小卢刚,多拍点科研试验的照片,要把胶片用在多记录飞机试验上,要少给我拍。”顾总评为两院院士以后,这些珍贵的照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纪念航空工业沈阳所建所50周年职工影展上,我曾展示过这样一组顾诵芬院士的照片,作品的名字叫《追忆》,顾院士站在沈飞机场塔台上,聚精会神地望着眼前这条飞机跑道,他从20多岁起就投身航空,先后参与、主持研制了多种型号的飞机,不同年代珍贵的历史图片连成一个故事。

我也拍过沈阳所很多院士,象管德院士的严谨学风、李明院士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李天院士的和蔼可亲, 杨凤田院士果敢性格、孙聪院士对舰载飞机事业执着的追求等都浓缩在胶片中,成为永远的影像记忆。

特别是管德院士给我许多启示, 我还记得80年代初期在沈飞拍摄飞机设计室小平房那张照片,时隔多年, 管德院士在沈阳所展室看到这张照片意味深情地对我说:“卢刚,当时在这栋小平房里,我们就两部现代化电器,一个是手摇电话机,一个是管灯, 还有一些三角尺,十几个人,我们拉起这支队伍成立了601所。”那时我知道了照片的价值和意义。

孙聪院士为我们国家舰载飞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多年来,我一直想拍能体现舰载飞机、航空母舰与飞机总设计师关系的照片,我与孙聪多次乘辽宁舰出海,为他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也记录了他从飞机总设计师到院士的成长过程。

大江南北,记录感人故事

在每一次执行拍摄重要任务时, 我考虑的特别多,面对拍摄航空工业题材作品,镜头前面是一个世界,镜头后面是另外一个世界。这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你的头脑,你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反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沟通能力,你对航空摄影艺术追求的标准,你的吃苦精神、你的创作理念、你的拍摄经验。诚然, 一幅好的航空题材摄影作品是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实现的。《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在飞机生产现场,工人师傅们紧张忙碌着蹲在后机身框内,用双手托举穿引安装飞机设备的连接线;雪域高原科研保障人员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 带病坚持工作,力保飞行节点早日完成;外场工作人员在西部机场,大漠深处端着盒饭加班加点中的坚守;披星戴月,挑灯夜战……

2012年,歼15舰载机首次在辽宁舰成功着舰,我作为航空工业唯一上舰的专职摄影师去执行任务。上舰前,我做了许多相关准备工作,关注收集大量的国外航母图片。为完成拍好首次着舰,我向朋友借来高像素顶级相机机身、600长焦镜头等。在临近上舰前,领导给我打来电话,说不让我上舰了,决定把歼15飞机这次着舰航拍任务交给我。在电话中,我和领导说:“我跟随拍摄该飞机型号八年,是从一个螺丁一个螺母拍起, 从舰载机001架第一次下线、第一次首飞、第一次拦阻成功、第一次滑跃起飞、第一次点舰、到舰载机即将第一次着舰,我真想用镜头完整的记录中国舰载飞机发展的伟大历史。”在我再三要求下,领导终于同意我上舰拍摄。

2012年11月23日, 我拍摄到歼15飞机首次成功着舰、海军首席试飞员戴明盟与歼15飞机总设计师孙聪为胜利相互拥抱的激动场面、拍摄到罗阳在辽宁舰忙碌的身影。在舰上,每当完成拍摄任务,回到船舱只要遇到罗阳不忙时,罗阳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兴奋地把我的相机抱过去,一张张地看。没想到那份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竟成了罗总永远的定格。

用图片抒写历史

我曾拍摄过国庆50周年大阅兵、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大阅兵、建军90周年大阅兵、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国航展等。战机背后有着优秀的研发制造团队,我用镜头抒写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人为了这光荣的事业隐姓埋名、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用中国速度和时间赛跑, 将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

《老去的是青春,不老的是使命》是一位知识分子站在飞机前,手持专业仪器设备在测试飞机某个部位,我用中景构图突显这位技术人员的鬓角白发,他是1982年毕业分配到沈阳所的大学生,30多年的飞机设计,青丝染尽了他的白发,在经商下海流行的年代,他没有被金钱诱惑所动摇,用航空报国的信念一直坚守到今天。

2019年,集团公司在沈飞航空博览园庆祝纪念歼8飞机首飞50周年、歼15飞机首飞10周年。喜庆的盛会即将结束时,集团领导、老院士、飞机设计师、试飞员等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时,我突然看到对面拉起了一幅五星红旗,第一反应就是要把五星红旗做前景,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祖国强大和一代代航空人的努力。

在我们重点飞机型号研发生产过程中,摄影客观、真实、形象地记录了飞机设计、生产、试验、试飞、装备部队等原始直观的基础试验数据, 也曾经在某飞机试飞过程中,为提供技术研究解决关键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卢刚,多拍点科研试验的照片,要把胶片用在多记录飞机试验上。”我又想起了顾院士对我说的那句话。

镜头里的变化

航空摄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理想。在我39年的航空工业摄影生涯中,镜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初期,我们的计算机还是卷盘式设备,飞机设计师设计完图纸,描图员要用三角尺手工描图,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人工智能计算机画图;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工艺加工制造到现代的三维设计、3D打印技术,让飞机生产速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拍摄的照片也从黑白照片的单一到彩色照片的丰富,从胶片工艺洗印的繁琐到数码成像的快速简洁,从暗室放大照片到明室放大照片,照相技术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但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真实的美是永恒的主题。航空摄影作品,要有思想深度,抓住特点特征,以光线作画笔、以图形说是非、以色彩述观点、以作品感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航空摄影作品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