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航空工业创建往事 2020-05-01 

  

刘瑾

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三本《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系列丛书,时时翻看。序言中,作者敏锐地谈到了中国当下正在兴起的航空热潮,从报刊、电视到网上再到街谈巷议,人们兴奋地谈论中国军用飞机的崛起,也憧憬中国民用飞机的突破,由国内而国外,为世界所瞩目。这样的热度和广度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以来,是前所未有的,亦让每一个航空人深深感染。

这感染源自情感共鸣下的自豪, 更随之催生出深切的责任。航空工业69年的建设历程,是一段饱含曲折, 又让人感奋,且难以忘怀、高悬蓝天的历史。充满坎坷又奋然崛起的岁月中,人与事,家国理想和个人命运交相辉映,那些阴晴交织、喜忧掩映的画面,是这段历史的底色,由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配以文字娓娓道来,更扣人心弦,也在影像的摇曳中将航空往事钩沉。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赢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并迅速南下对京津地区采取合围态势。1月8日,中共中央下发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其中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而空军的组建,必然孕育着其支持者—航空工业的诞生。

抗美援朝战争中,组建不久的中国空军提前上天试阵,但党中央也深切意识到,有了自己的空军,还必须要有自己的维修保障和设计制造队伍,于是组建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提到了议事日程。1951年初,党中央、政务院决定派何长工、段子俊、沈鸿赴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事宜。

赴苏代表团三人合影的照片已有些模糊斑驳,大概是出发前的一个夜晚,三人随意坐在沙发上,段子俊面色凝重,静默不语;何长工双手紧握放于膝前,眼神遥邈似陷入深思;沈鸿则微含笑意,满怀期待。屋内灯光依稀映照脸庞,也让人同他们一起遥想揣测这项艰巨又充满未知的谈判旅程。

1951年元旦,代表团肩负历史使命飞往莫斯科。谈判前,何长工单独约见苏方负责人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他见何长工这个“土包子”懂得好几种语言,满是疑惑:“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个游击队员。”

“关于建立航空工业,你们困难是很多的,看来这笔生意不容易做啊。”这位老外交家耸耸肩,带着狡黠的笑容。

“不要担心我们搞不起来,红军的建设也是从无到有,大革命失败上井冈山时,我们有什么呢?以后又搞起来了,星火燎原嘛!我们会用生命捍卫我们的胜利果实,你相信吗?”

用生命捍卫胜利的果实,这句话令我深深震撼。1月8日,谈判正式开始,而此前与维辛斯基开门见山的对话,对谈判工作有很大促进。苏联组成了由外贸部、国防部、空军、航空工业部和总设计院参与的7人委员会,积极赞成帮助新中国建立航空工业。谈判基本顺利,最大的争议问题是工厂的设计究竟在哪里进行,莫斯科还是中国?18天据理力争的较量, 基本达成协议,工厂的设计工作在中国进行,包括修理、制造在内的航空工业全部工程由苏联包下来,派8名顾问、100名专家来中国协助工作。

书页中有一张照片,是何长工在苏谈判期间与留学生们在一起的合影。他被簇拥在众人中间,手拄拐杖, 神情略有疲惫但欣然安和,四围的留学生们穿着统一制服,满脸笑容灿烂。我想,那一定是谈判胜利结束的时刻, 多日的紧张重任稍许释放,在工作的间隙定格了航空前辈们于异乡难得的开怀,那笑容令人感染,也随之憧憬此后更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

2月26日, 中国代表团回国。国内舆论也有不同的声音:“建国之初,在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形下,是否要拿出相当的人力、财力发展航空工业,是否应先发展基础工业,再搞尖端工业?”经党中央统一决策,明确决定要发展航空工业,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出生证”,这一天,也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诞生日。

植根于新中国这片沃土,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历经了战火洗礼的初心和使命,在此后的岁月中历久弥坚。翻阅那一帧帧照片,亦是在触摸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位位决策者、实干者们对话。照片上的他们音容笑貌宛在,久久凝视,在某一个瞬间仿佛由图片里跃然而出,穿越时空的界限盈盈走来,带着历史深处某一时期的强烈气息,带着他对这份事业的怀想和希冀,和今天的我们握手畅谈。

历史,需要被更深刻地记录,才能历久弥新。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曾说:“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是一座宣传富矿,而我们目前的开采还远远不够。”《经济日报》前总编冯并也认为,现在和未来都应该是航空新闻最好的时代,如此丰富的题材和人物故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掌故亟待挖掘,甚至在文学上都大有空间可为,可以发展起独具特色的航空文学。

航空前辈们的足迹依稀远去,唯有不息的挖掘与记录,能让那鲜活的人事复活,让品格与精神长存。当记录与采写足够丰盈,当人和事的沉淀足够深刻,当这座富矿里更多的宝藏被用心地开采和呈现时,那些航空发展史上的经典故事,能成为充盈脑海的定格图像,信手拈来,随时翻阅。而属于我们这个行业特有的文化精神气脉,也能蕴化成生活中最日常的情感,每一位航空人成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在与社会和世界的交融中发出更诚挚坚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