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券商入场面面观 2020-05-01 

  

中航证券 朱智伟

3月13日,证监会发出公告,自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 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至此,证券业步入了全面开放的新时代。

纵观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小步快跑、稳步推进一直是决策层推动变革的基本思路,本轮金融对外开放也呈现循序渐进的过程。2018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就明确表示将大幅度放宽国内市场的准入。随后央行等金融监管机构迅速落地多项措施,稳步推进金融业逐步开放。在主要的金融行业中,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相对滞后,但却是本轮金融开放的重点领域。随着政策对外资持股比例的放开,今年以来外资进入我国证券业出现了明显加速。公开资料显示,4月1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两家著名华尔街投资银行正式获批控股高盛高华证券和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同时,截至3月30日,还有18家合资券商的申请正在等待批复,而这些申请的券商中,不少是由外资控股的。

此次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不断开放的决心,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金融业已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保险业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 早在1992年,友邦保险设立上海分公司成为中国保险业对外实质性开放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港澳回归后相关金融交流的逐渐加强和中国正式加入WTO, 外资保险公司在经历了前期的准备后充分利用这两大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事实上,外资险企的进入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很多外资险企具有百年历史,除了在人才培养、产品设计上能够对内资险企起到带动作用外,还引入了先进且完整的保险业经营管理体系和理念,助推了内资险企的快速成长,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相互促进。

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面,2006年国务院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启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法人化,成为银行业步入全面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拉开了外资行与中资行同场竞争的帷幕。但在此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外资银行的发展并未迎来井喷,反而表现出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外资行与中资行相比在国内网点、渠道、资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局面下,部分外资银行选择独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部分外资行选择将私人银行+高端理财作为业务突破点,使用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理财产品获得一部分认可,实现了业务规模的稳步增长。

从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开放可以看出,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于行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外资机构能否异军突起并对内资机构构成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能否在本土化过程中克服“水土不服”的状况。

比如,以往港股上市的内地企业在需要融资时,其在内地有合作关系的券商往往无法从事相关业务,而外资投行又对企业在内地的经营状况不够了解,导致缺少相对准确的定价能力。相信未来这一局面会有所改变,一方面外资券商依靠其内地公司能够迅速熟悉市场和企业,另一方面也倒逼内资券商建立国际化团队和分支机构逐步走出去。

另外,从已经进入市场的外资券商来看,其在业务开展方面具有和外资银行类似的特点,即严格筛选优质客户提供长期而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服务。基于外资自身优势、在华经营管理经验、当前国内证券业竞争格局以及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在本轮证券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外资券商可能会以财富管理为主攻方向。如果外资券商能够进行差异化竞争,选择一批优质客户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财富管理服务,则有望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并对国内券商构成挑战。

竞争驱动进步,我国证券行业的专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未来将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