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砺重器 航空报国铸辉煌 ——航空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建所 周年纪实 2020-04-10 

  

强度所阎良新区鸟瞰。

轰6 强度试验。

虚拟与物理试验并行融合新模式。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舟”700 飞机全机静力试验誓师动员会。

大飞机“三兄弟”全机强度试验。

2020年1月1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航空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的“大型飞机研制强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接受现场表彰。本次获奖是强度所多年来着力提升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又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月12日,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强度研究、实验与鉴定中心,强度所即将迎来建所55周年,这半个多世纪留下的是一段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闪光足迹,奏响的是一曲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壮丽赞歌。在特别的日子, 让我们共同回顾薪火传承、奋楫踏浪的峥嵘岁月。

艰难曲折创家业 自强不息谋发展

196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依据航空工业发展需求,决定在陕西耀县建立强度所(时称三机部六院十二所)。从此,强度所扎根渭北高原,以“立足山沟胸怀祖国看世界、献身革命志在四方图创业”的豪迈,拉开了我国航空强度波澜壮阔、激情奋进这一历史画卷的序幕。

当时,搞“三线建设”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老一辈科研人员白手起家,边搞建设边抓科研,1966年底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设施一流的1号静力试验厂房,并于1968年12月28日圆满完成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 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67年,为实现高空高速飞行的梦想,强度所转战秦岭北麓高冠峪口, 突破了诸多热强度关键技术。

建所初期,强度所优质完成了轰6、水轰5、运8、运10、歼8等型号强度验证任务,研制了一批重大仪器设备,发展了静强度等传统专业,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研制和航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强度所为了长远发展,历经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国家“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1993年, 强度所顺利实现主体搬迁西安,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强度所积极拓展科研生产领域,确保了歼轰7、运7系列、运8系列等型号试验任务的完成。在强度试验技术上,引进了MTS100通道协调加载系统和1024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机静力与疲劳试验自动化加载控制、测量分析技术,制定了试验标准与规范,结束了手动加载历史,标志着强度试验发展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1975~1985年, 在我国杰出飞机强度专家冯钟越的带领下, 强度所牵头开发了HAJIFI、HAJIFII等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国大型结构分析系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CAE软件行业的垄断和封锁。随后, 又相继开发了HAJIFIII、HAJIFX、YIDOYU、COMPASS、VEP、实时颤振分析等系统软件,有力支撑了型号研制,其中HAJIFIII于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1986年强度所在结构力学学科拥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巩固地位渡难关 抢抓机遇蓄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军工行业紧缩政策的影响, 搬迁后的强度所科研和生活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拮据和运行压力。

在压力面前,强度所发扬“能打硬仗、敢打硬仗、擅打硬仗”的精神, 持续攻坚,先后完成了歼轰7、歼10、歼11等型号研制任务。1998年11月28日,全尺寸飞机结构静力/疲劳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这是强度所第一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凸显了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在传统军机预研基础上, 强度所开始了民机预先研究:承担了飞机结构抗疲劳设计技术与可靠性研究 (AFFD)和民机噪声控制与声疲劳研究(ANCF)等多个系统工程项目;系统发展了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专业; 构建完善了民机噪声与声疲劳专业,提升了专业地位,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 强度所着力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倾力开发民品,向市场要效益,咬紧牙关渡难关,开始了军转民的艰难探索。

进入21世纪,随着航空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强度所在行业战略布局中的专业优势得以凸显。2003年阎良456厂房的投入使用,2006年建成的航空噪声与动强度实验室,既满足了型号研制急需,又填补了专业空白,使强度所的总体试验技术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新要求,强度所以国家背景型号研制为依托,抓住阎良飞机工业园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到了在阎良拓展试验基地的重大建设投资。2005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复了强度所在西安阎良建设新区。

在此期间,强度所型号试验任务增长迅速,先后承担了歼11B、空警2000、“山鹰”、ARJ21-700等多项型号任务。同时,积极拓展了专业研究领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彰显了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

战略布局谋新篇 快速发展创辉煌

近年来,随着航空工业的井喷式发展,强度所也驶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在努力开创强度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强度所加强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基于对航空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确定了“大强度、新强度、数字强度”的发展战略:“大强度”即研究对象由过去较为单一的结构演进为涵盖材料、结构、设备、系统、全状态飞机的大范畴;“新强度”即研究方向由过去较为单一的安全性演进为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舒适性、适应性等相互交融;“数字强度”即研究手段从最初的解析法发展到工程法、数值法,再到基于模型的数字化阶段。

基于航空强国战略,强度所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专业技术发展实现技术体系完善化,型号试验能力实现融合化,智能强度建设实现数字化。到2035年,专业技术发展实现技术一流化,型号试验能力实现协同化,智能强度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到2050年,专业技术发展实现领先化,型号试验能力实现系统化, 智能强度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强度所联合内外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拓展前沿新兴学科,加速形成气候环境模拟、智能化验证等科研能力;布局华东,由单一的整机试验逐步向材料试验、部件试验、客舱安全试验、发动机试验拓展;谋局华南,紧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着眼通航产业发展,将逐步形成支撑通用工业和通航产业的全业务格局。

目前,强度所已形成了“一个总部、两个中心”的运行格局,总部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设有军机科研中心、上海浦东新区设有民机科研中心。其中,阎良新区能力持续得到强化,已建成了多座现代化、高水平的试验室, 填补了坠撞动力学、气候环境适应性等专业空白。上海分部的建设则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市大型客机产业链,为未来民机研制工作搭建了基础性结构强度验证平台,逐步形成了我国民机结构强度验证体系。

强度所始终坚持航空为本,聚焦专业发展和型号研制,强度鉴定与验证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形成了从指南手册、标准规范、优化设计、分析工具、物理验证、虚拟试验的多维度业务覆盖,近5年完成了数十种机型的强度验证任务,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开创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纪录;突破了一体化整体加载框架设计、起落架随动支持与加载、海量数据管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型号研制的“两大跨越”(即由强度试验一元为主向强度规划、手册编制、优化分析、物理试验和虚拟试验的系统化支撑跨越发展;由验证性试验一元为主向研究性、研制性和验证性的全链条积木式体系化试验跨越发展)。强度验证工作已成为飞机研制过程“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棒”。

强度所始终履行国家赋予的“四大”使命(强度理论的探索者、强度技术的创造者、强度工具的提供者、强度设计的验证者),聚焦“三新”、深挖广拓、打造平台,持续为强度技术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该创新成果在201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获得最高奖项;提升了复合材料、结构动强度、航空声学、热强度等专业的研究能力,拓展了健康监测、智能结构、气候适应性等新兴专业;在复杂/极端载荷环境下材料/结构力学行为、共融机器人应用、多物理场耦合力学问题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强度技术专业体系;开创了全机强度物理试验与虚拟试验双线并行的新模式;主办的“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已成为国内强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平台;基本形成国际合作“三三制”架构,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强度所构建了“三融三通”(即以航融航,服务大航空;以军融军,进军大防务;以军融民,支持大工业) 技术产业生态链,促进了强度技术多领域的跨越融合,实现了从军用航空一元为主到涵盖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无人机等大航空领域多元并举的跨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技术产业发展局面, 可面向全工业领域提供强度问题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复合加载试验设备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航空减振器产品研制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技术国内领先,成为西北地区噪声治理的权威单位。

强度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推动作用,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单位发展的“硬支撑”: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建体系、强基础、抓融合,使党建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党建与单位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强”文化体系,筑牢了单位发展的“根”和“魂”;将扶贫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助力定点扶贫点顺利脱贫,履行了央企应尽的责任。

强度所目前业务已涉及航空、航天、发动机、兵器、船舶、车辆、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风电能源等诸多领域,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强度所先后被国家授予重大贡献奖,并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陕西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进入2020年, 强度所克服疫情影响,全所上下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生产, 及时启动重要、紧急项目科研生产, 顺利保障了“新舟”700静力试验、C919疲劳试验等多项重点任务推进, 贡献了强度力量在民族战疫关键时刻的应有担当。

55年来,强度所肩上的使命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历经风雨洗礼, 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未来, 强度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的新时代发展战略、航空研究院“五性”技术要求,发扬斗争精神,以最紧迫的责任感、最奋发的姿态、最务实的工作,为全面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卓越的强度力量,在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