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双线”:成飞精准计划有序推进科研生产 2020-04-10 

  

本报通讯员 方蕾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航空工业成飞对标航空工业批生产计划要点,确保科研生产有序推进。复工以来,一手抓疫情防控, 一手抓科研生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3月零件产出量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圆满完成集团批生产计划要点铅封交付任务,为年度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航空产品制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飞机制造过程中,只有对大量生产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生产管理高效进行,最终实现准时交付。随着公司生产任务逐年快速增长, 产品的准时交付是支撑公司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成飞以准时制为核心,通过“精准计划”,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体系。

复工期间,成飞进一步明确了生产计划精细管控要求,强调各单位要提高管理的精细度和精准性,科学合理制定计划,最大化发挥和利用有限资源,确保科研生产顺利推进。

聚焦交付目标和上下游需求,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各生产单位结合实际, 摸清家底,认真制定周、日作业计划, 细化颗粒度,装配细化到工位,零件细化到图号,务必确保计划的可执行性和可达成性。

以客户订单需求为牵引, 以MBOM为数据基础,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生产期量科学精细编制生产主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拉动物流高效运行,实现有限资源的精确配置这一管理体系,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缩短生产制造周期,提高生产全过程的准时交付率,最终实现订单的准时交付,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业务流程出发,以企业战略目标、营销计划、生产资源等信息为基础,建立供需平衡、有确定产出量及能满足公司目标实现的销售运作计划、粗能力计划、项目群计划,明确各项目计划主要装配开完工节点、交付时间及数量。结合计划的颗粒度及时间维度,将计划分解为“三层五级计划”, 即按照计划的功能和粗细程度,分为策划层计划、目标层计划、作业执行层计划;按照计划管控的时间、范围颗粒度,分为年、季、月、周、日五级。

把计划原点放在部装,向前拉动原材料的采购、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成品配套等,向后推动总装、试飞、交付、交装等环节,以实现准时交付。各零部件专业厂根据自身生产能力编制加工、外协、工装保障计划等,用于保证零部件的准时交付。采购部门同时根据需求生成采购计划,保障零部件的顺利加工。

利用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类生产数据的采集分析,建立期量数据库, 并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完善和展开应用,为“准时制生产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提高生产计划的科学合理性。

形成以计划为牵引、物流为驱动的准时制生产模式,成飞计划体系由原来的考核点计划向“三层五级计划”深入推进并优化,并形成成熟的计划编制标准、完善的生产考评管理制度、健全的生产运营管理机制,促进各项生产指标提升。

完善基础数据管理

钣钳加工厂作为公司重要零件专业厂,具有专业品类多、产品差异大等特点,为适应高质量发展,专业厂生产计划管理对“三层五级计划”延展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完善产品基础数据管理,完成32个专业技术品类和8万余项零件产品特性的收集,实现了核心技术能力的划分,建立了基于工艺路线的产品编码。根据三年滚动计划,对内做好资源调配;对外为响应公司一般能力社会化要求,结合外部资源,制定供应商能力达产计划, 为年度目标达成提供资源保障。依据项目批次配套节点要求,制定项目投产策略,提前做好FO配置、开工保障条件清理及子件计划,为月份计划顺利推进提供支持。按照ERP装配需求时间,结合在制品情况,下达当月工序级执行计划,按照最迟完工节点对长线大件零件各工序实现精准管控。

成立现场指挥中心

2月28日,部装一厂成立现场指挥中心,以现场看板为载体,实现总体任务进展、周/日计划进展、现场问题反馈与处置的显性化;同时实行工位、分部、专业厂三级管控模式, 由专业厂领导牵头组织副主任以上干部,每日定时、定点现场指挥关键段位进度管控,做到日清日结,现场专项协调解决影响主线计划的问题,做到小事不过点,大事不过夜。

开发生产日计划管理平台

为减少生产现场会议的召开,总装二厂基于系统安装调试工艺流程任务包,快速开发生产日计划管理平台,2月上线运行,经过多轮迭代,目前运行效果良好。该平台实现生产计划在线管控,通过计划执行状态的多维展示,便于过程监控,有效促进问题反馈效率。该平台的使用,为积累总装二厂计划管理知识库奠定基础;同时激发了站位对计划管理的主动性, 提升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

强化采购履行控制

年初,成飞建立派驻供应商代表室,进一步前移供应商管控关口,及时掌握供应商履约的过程质量、进度、技术及能力情况。此外,采购部强化采购履行控制,以采购计划为牵引, 综合供应商计划信息反馈、历史交付绩效和技术状态变更,全面识别、评估履行风险,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在途过程差异化管控。积极发挥主机作用, 分项施策,分别制定并落实现场跟产、协助一配促二配、质量改进与监督评价、技术状态协调等各类措施。经过全线努力,各品类准时配套率均有所提升,支撑了年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