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北欧文学大师佩尔·帕特森作品《外出偷马》有感 2020-03-27 

  

尹涛

那个夏日的清晨,15岁的约恩狩猎归来没见到两个双胞胎弟弟的身影时,如果他不是那么惊慌失措,而是沉住气,像以往那样,先把枪里的子弹取出来,做好安全处理,再去找他们,他十岁的弟弟拉尔斯就不会用这枪误杀了另一个弟弟——同样十岁的奥得。

如果奥得没死,约恩就不会负疚离家漂泊海上;如果这俩孩子没有相继生离死别,他们的父亲就不会滞留异乡不再回家,“我”也不会永远失去“我”的父亲。

读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外出偷马》,我总禁不住地想去探究: 主人公传德·桑达的父亲抛下妻儿, 与约恩的母亲走到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直接的动因显然就是约恩一家遭遇的变故。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死于另一个之手,长子又离家出走, 这个家庭,尤其是他们的母亲遭受的重创可想而知,在她即将倒下之际,和她共过生死的“我”父亲, 便以他强壮的臂膀撑了上去。

但透过表象继续探寻,却又会发现,这事其实早有根源。

带“我”去约恩家所在的边境度假前,父亲就曾说过,“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应该就是在那时,远在拉尔斯扣下扳机之前,他就有了重新规划今后生活的想法, 约恩家的变故只是个催化剂,让举棋不定的他下定决心越过了雷池。而他与约恩母亲的瓜葛,则应起始于数年前的德国占领时期。那时, 父亲投身抵抗组织,在挪威与瑞典边境间往返传递情报资料,并帮助一些抵抗人士逃亡瑞典。约恩的母亲则是受他感召,起来帮助他的一位普通农妇。在为祖国、为正义的出生入死中,一棵情感的幼苗不知不觉就在他俩间萌生了。

读《外出偷马》,我总想,如果以某种艺术的角度来进行电影,讲“我”父亲与约恩母亲间的爱情故事,它未尝不美;他们在患难中结成眷属,也未尝不感人。但现实却是360度无死角,无法虚化掉哪一点的。镜头拉远,更多的人物会入镜,距“我”父亲与约恩母亲不远, 就站着他们各自的家人。对两位主角而言,能走到一起,极可能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挣扎,但终究是修成了正果、走向了圆满;而对他们身旁这些充当故事背景的家人而言, 他们的感受却不啻于遭遇了一场强震。

于是,读《外出偷马》,我总想着这书该叫《挪威的森林》才对, 虽然这原是村上春树的一本书的名字,书里的故事与挪威那片森林八竿子没关系。《外出偷马》的主要篇幅是回忆“我”15岁那年的夏天, 在挪威与瑞典边境上的那个村子发生的事,但我脑子里常出现的画面, 却总是北风呼啸、白雪飘飘的挪威森林,年近七旬的传德·桑达就离群索居在这寂寥寒冷的林子里,陪伴他凄清睡梦的,不是遽然离世的妻子与姐姐,而是那年夏天分手后,50多年里始终都没再谋面的父亲, 也是他15岁时仍无微不至照顾他的父亲。

捧着热乎乎的红茶,坐在暖意融融的房间里读佩尔· 帕特森的《外出偷马》,想那北极圈附近的挪威森林,我心里不时会掠过些许寒意, 深感这书里的一切还是可以用那句话来概括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外出偷马”,这是当年15岁的传德来到边境后,与同龄玩伴约恩给他们的一个游戏的命名。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也是他父亲当年初到边境时,与当地抵达人士的接头暗号。而就在他15岁那年,就在那边境上,父亲的一个举动,终是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刻下了极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