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当下 ——读《病隙碎笔》有感 2020-03-27 

  

张根源

新冠肺炎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席卷着中国,在这场抗“疫”战中,无数平凡的人做出了牺牲,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 如今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在整个民族经历磨难的时候,更能看清祖国攻坚克难的能力和决心,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又重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不由得想起2010年的12月31日的晚上,我在自习室复习为考研做准备。浮躁之时,便用手机搜索史铁生的文章激励自己。当看到他于当日凌晨离世并捐献器官的消息,内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天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史铁生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不幸,但他用坚强的意志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让我备受鼓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幸瘫痪,从此与轮椅相伴。我想当他得知自己再也无法站起来的那一刻, 一定觉得自此人生被阴霾笼罩,晴天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步接受身体残疾的事实,开始更加从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冷静地思考生活的真谛,虽然身体被困在轮椅上, 但是精神却倔强起来,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就像他自己调侃的那样:“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2008年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文笔通俗易懂,阐述了对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的看法。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对于“人去世以后是否存在灵魂”之说,史铁生认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因为无法被证实,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个说法没有对错之分。有人认为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有天堂和地狱,于是对自己加强约束和监督,会抑制内心的邪念;有人当然认为没有因果报应一说,也不相信什么末日审判,他们认为无论做过什么,死后都会一笔勾销,这样的心理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作所为也会有恃无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这句话很好理解,对自己的不满足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达到更高的成就。人只有不满足才会不安于现状,才有动力发展和进步。然而,史铁生对于生病带给他的感受是“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总是觉得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是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昏天暗地。又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天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上“尿毒症”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于是他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两位作家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在我们不能左右的事情面前,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后,学会接受。如果通过行动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我们便不再安于现状。就像史铁生,“路无法再用腿去蹚,只能用笔去找。”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也鼓舞着无数读者在各自命运中找到前进的路。

小到单个个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史,都伴随着苦难。苦难也许会撼动身体,打击信心,使我们陷入痛苦;但是当我们最终打败苦难,战胜苦难的过程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医疗物资呈现出严重紧缺的状态, 于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速度令人赞叹, 各省援助医疗队的驰援令人动容,社会各界的物资捐赠令人暖心。这场磨难体现了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爱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这样的深情和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