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盾长空 ——航空工业雷达所50年发展纪实 2020-03-24 

  

建所时的第一栋建筑物。

JL-7 雷达外场。

1990 年PD 雷达试飞、空中工作场景。

1990 年12 月12 日,607 所在无锡挂牌。

雷达所二期工程奠基。

我国第一部机载脉冲火控雷达(204 雷达)。

风冷有源相控阵雷达模型。

雷达所与柯林斯签署C919 合作协议。

我国第一部全波形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本报通讯员 郭瑾 花证 张栋梁

蒋文心 王原 周雪莲

1970年,607所(航空工业雷达所)诞生在三线小城四川内江高庙子山沟里,最初只有原北京工学院西南分院留下的教学楼。它是中国机载雷达事业的发源地,它汇聚了机载雷达领域的一代精英,它推动了我国机载雷达体制的历次变革,是我国最早组建的唯一的机/弹载雷达专业研究所。

栉风沐雨五十载 筚路蓝缕雷达人

时光荏苒,岁月染鬓霜,鲐背之年再回首, 谷世兴或感动,或唏嘘,栉风沐雨五十载,雷达所早已跨越当年的崇山峻岭,滋养在江南沃土上,逐鹿世界,崭露头角。

回到1960年,谷世兴背着行囊,来到空军第一研究所报到,踌躇满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大概将是我一生雷达事业的起点吧!”

谷世兴尤记得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中, 美军应用了机载火控雷达,牢牢掌控了制空权, 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飞机没有雷达,一到夜晚根本无法迎敌,只能靠地面防空火力网反击。随空四军入朝作战的谷世兴,时任机务大队长, 为空军英雄张积慧保驾护航,嘘吁嗟叹中美巨大的军事差距,曾许下宏愿:“我要是改行,我就学雷达!”之后谷世兴赴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航空电子。1961年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成立,谷世兴被分配到六院五所工作,担任第七研究室主任,专研机载雷达。凭借扎实过硬的技术实力以及对机载雷达的满腔热情,谷世兴很快得到上级以及同事们的认可。

“如何在自己喜爱的雷达事业上大施拳脚呢?”无数个日夜,谷世兴辗转反侧,“领导, 我琢磨了一个想法,想向上级反映一下,希望院里能建立一个专业的机载雷达研究所!”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正在全国蔓延, 成立机载雷达所的消息也不甚明朗。“主任,听说上面已经下文件了,我们室搬到保定和550厂合并成立机载雷达研究所?”“是啊,多年媳妇熬成婆,不容易啊!”然而,敏感的时刻扯动着人的神经,有人反对合并,一切如梦幻泡影。

不过,所谓的偶然和幸运,也许都是命运对那些努力拼搏的人的一种照拂吧!1967年的10月25号,毛主席就《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做出批示:“聂荣臻同志, 此件压了很久,很好!照办!”报告中就包括新建中国机载雷达所的计划,代号615所,后改为607所。

1969年,机载雷达研究所的所址被圈定在四川省内江市远郊,这注定了607所风雨飘摇的坎坷命运。

1970年3月7日晚7:30,洛阳棉纺厂火车站,1538次军列,满载着雷达研究人员和家属缓缓驶出洛阳,三天后,抵达四川内江。至此, 中国第一个专业机载雷达研究所在历史舞台上徐徐拉开帷幕。

回想当时搬迁的仓促与紧迫,决定7号出发,4号机关才下达调迁命令,而且是死命令, 总共137人,义无反顾,长途跋涉,深入三线, 在一片几乎空白的山头上,边科研边基建。谷世兴主持研制出了第一代单脉冲雷达,验证了脉冲多普勒雷达原理,开展了相控阵雷达预研工作。建所初期先后研制了多型机载雷达装备, 填补了我国机载雷达的空白。

多年后,原607所所长许体仁曾回忆说:“在机载雷达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上,谷所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可以说,要是没有他的努力, 我国也许就不会有一个专业的机载雷达研究所了。”

2020年3月,雷达所成立50周年。这一年, 谷世兴92岁。这一生,有过金戈铁马、冲锋陷阵, 也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半生荣光付诸雷达, 已过耄耋,仍能顾首韶华,抚今追昔,足矣。

一生追逐雷达梦 矢志不渝航空人

1965年,国家下达了204雷达研制任务, 这是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制的机载截击瞄准雷达。同样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朱克昕,担任雷达整机组的组长,终于实现了研制机载雷达的多年梦想,他感到特别庆幸。

正当204雷达研制进展顺利时,“文革”愈演愈烈。

“我想找个汽车,把信号源拉到机场去!”朱克昕没料到他被很干脆地拒绝了,“今天没车, 都去闹革命去了,明天再说。”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劣,他也越来越担心,有对型号的担心,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担心,自己的初心是否能延续?

眼前的问题要解决,信号源太重,手提不了,但飞机、机组和技术人员都在机场等着, 不能再等下去,于是他来到了附近几公里外的西门车站叫了一辆三轮车。天气炎热,乡村土路坎坷,拉得又慢又艰辛,朱克昕就帮着推车子,到了机场已是中午。在那个异常艰难的年代, 雷达的研制工作就像拉信号源一样,虽然缓慢, 但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4雷达终于在1970年11月28日飞上了蓝天!

当日,停机坪来了很多人,大家翘首以盼。当看到飞行中队长在驾驶舱口伸出了大拇指后, 现场的人都激动地流着热泪!“我们的付出没有被辜负,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有能力研制出先进的机载雷达!”朱克昕和大家激动不已,高兴地喊着。

这次试飞成功标志着607所人的雷达梦终于抵达了第一个里程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机载雷达诞生了。这是607所向祖国献上的第一枚硕果。

当这一消息传到了国外,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的代表团三人到607所访问,看了204雷达之后,他们说:“你们能够用自己的力量研制出这样好的雷达, 真了不起呀!你们的雷达可以媲美我们的雷达。”

1984年,204雷达装备歼8全天候飞机,获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

1992年,朱克昕获航空金奖。

从204雷达一直到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制,朱克昕作为总工程师有力推动了机载雷达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航空梦想,他一生都在奋斗,一生都在拼搏, 一生都在奉献!

命途多舛行路难 披荆斩棘越千山

上世纪60年代,美、台侦察机经常低空袭扰大陆沿海,而当时空军歼击机在空中作下视探测时,难以从强地杂波中发现微小的低空目标信号。脉冲多普勒(PD)雷达利用回波在频域的多普勒效应,就可以将地杂波滤除从而发现目标信号。

那是1973年,春节的第二天就是立春, 春天来的那么快,又那么的有条不紊。这一年,607所展开PD雷达的预研工作,润物细无声。当时,PD雷达技术团队仅3个人,而607所成立不过三年,百废待兴,彼时,美国、前苏联、以色列的PD雷达已经批量装备。而那时,除了607所,国内搞雷达的企业都屈指可数,遑论机载PD雷达?

经年累月的搜集资料,夜以继日的钻研文献……三年时间,预研队伍逐渐壮大至十多人。1977年初,三机部六院召开歼13飞机论证会, 决定由607所承担机载PD雷达研制。1979年5月,科工委主持召开济南“795”会议,607所提出全波形机载PD雷达研制方案。

船到桥头,正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梦想成真,水到渠成。607所也将PD雷达正式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当时国际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战机装备了最先进的PD雷达,其研制过程是异常艰辛的, 为了保障研制任务不中断,607所放弃了国家统一调迁的机会,继续潜心在三线的艰苦条件下坚持项目研制。

1986年国防科工委突然下令,因607所位置偏僻,没有发展后劲,不再承担新歼PD雷达任务。

为之奋斗了13个寒暑的PD雷达任务,戛然而止,捶胸顿足也好,痛彻心扉也罢,没有任务,607所面临科研队伍解散的危险。

不幸中的万幸,航空部没有放弃607所, 决定自筹经费支持PD雷达研制。空军也没有放弃607所,1987年底,空军林虎副司令员考察607所后决定免费提供试飞基地。

1988年1月1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 林宗棠出任部长。他认为“航空工业有三大支柱,一个是飞机,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机载雷达、航空电子等机载设备。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在机载设备方面也要像抓两弹那样把PD雷达搞上去。”他一直坚持对607所提供各种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90年,PD雷达开始试飞。历时56天, 飞行22批45架次, 于10月26日圆满结束。空军在试飞技术总结中指出:航空航天部607所突破了机载脉冲多普勒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全波形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这部PD雷达后被命名为“神鹰雷达”。1995年5月取得试飞成功。

“神鹰雷达”的试飞成功,使我国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功能上提高了一大步,特别是多目标跟踪、多普勒波束锐化功能的应用在我国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在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批示希望尽快投入正式生产使用,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说:“给它找个婆家,就装歼轰7。”

面对竞争对手的先发优势,607所抓住机遇,领先完成歼轰7装机适应性试飞。历经4年角逐,最终取得竞标成功。

至此,PD雷达圆梦成真。30年,607所凝聚了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创造奇迹的“神鹰精神”,成为607所融入骨髓的奋斗基因。30年,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终获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恩泽,有辛酸有苦楚,呐喊过, 彷徨过,不坠青云之志,卧薪尝胆,宵衣旰食, 苦尽甘来的那一抹清泉,沁人心脾!

机遇只缘志不改 两地共筑创业路

607所地处三线,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与外界合作困难。1984年,长达30年的搬迁拉锯战拉开了帷幕。调迁也成为了几代领导和员工的一个梦想。

然而调迁这样的大动作不是开几次会、提交几份报告就能一蹴而就的,调迁计划多次流产,一个又一个优秀技术人员为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离开了内江,令607所多年来“意难平”。1984年,国家三线调整办公室成立,机会终于来了,但是令人难以抉择的是607所只能在保PD雷达任务和调迁之间二选一。最终调迁计划被搁浅。

1986年9月,航空部发文拟将607所的主要骨干分批迁入无锡。PD雷达的试飞成功, 加快了607所调迁步伐。1990年12月12日,607所挂牌仪式在无锡盛大举行。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和无锡市市长王宏民一起为607所揭牌。

定点无锡,在员工之间形成了两派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细想这也无可厚非,川渝地区与江南地区员工从性格、语言、食物偏好上都有较大差异,何况这搬迁的影响也不止一时,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是几代人的事。一想到自己要背井离乡、夫妻分居、难以照料双亲等,员工们内心忐忑、如坐针毡。个别人情绪激动, 航空航天部立即派出工作组,协助解决矛盾, 疏导职工情绪。此后,在各方积极努力下,员工们的情绪日趋平稳,工作也重新步入正轨。

第一批迁锡人员共318人在临时活动房里办公,并不坚固的办公场所加上不甚像样的就餐区都没有动摇过大家的决心。科研楼、培训综合楼、生产厂房、航空电子射频综合仿真实验室相继建立,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内江加工基地也进行了技术改造,科研生产能力实现跃升,607所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回想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雷达梦想而一生奔波的先辈们,为了研究中国人自己的雷达,不惜背井离乡、扎根三线,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宁愿勒紧裤腰带自筹资金也舍不得放弃项目研究,为了航空强国的梦想,献了青春再献子孙。

碧空浩渺展慧眼 沙场千里决胜机

歼20总设计师杨伟曾说:“有源相控阵雷达是四代机一个非常重要的装备,也是一个典型的标志之一,607所很早就开始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攻关,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四代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作为专业的机载雷达研究所,607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由戴英云等科研攻关人员开展了相控阵的预研工作。他们攥着所里自筹的5万块科研经费,就在废弃的食堂后面开展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突破了铁氧体材料配方,完成了一个小面阵,迈出了我国机载相控阵雷达研制的第一步,该项目还获得了六院成果奖。但因80年代科研经费短缺,项目被迫终止。

1996年,国防科工委给607所下达了相控阵的预研任务,但仍需自筹部分经费,所里毅然全力投入,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先后攻克了TR组件、冷却系统、供电系统三大技术难题。

海湾战争以后,607所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机载雷达的方向一定是有源相控阵体制,于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倾尽全力提前投入雷达研究。1996年,国防科工委给607所下达了相控阵的预研任务,所内还自筹部分经费,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先后攻克了TR组件、冷却系统、供电系统三大技术难题。当年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歼击机上完成验证试飞后,空军首长专程到无锡了解研制情况,听完汇报后说:“当初四代机立项时,我有两点担忧,相控阵雷达问题是中之一。今天看来,雷达问题已经解决了, 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相控阵雷达,提升我国空军战斗力的时机已经到来”。2008年,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607所创造了机载雷达史上的多个第一: 第一部机载单脉冲雷达,第一部相参体制雷达, 第一部导弹制导连续波照射器,第一部低空导航吊舱,第一部全波形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第一部机载旁视/前斜视合成孔径多功能雷达,第一部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第一部直升机有源相控阵体制搜索雷达……有力促进了机载雷达综合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607所已具备完整的机载雷达制造链和批生产能力,开展了分布式、智能蒙皮、软件化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产品服务地图遍布全国,从大漠戈壁到东海之滨,从雪域高原到岭南百越,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机载雷达领域重要供应商,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与世界一流企业在技术前沿和应用领域开展高端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研制C919大型客机综合监视系统项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开展了多型民用及周边产品的研制工作,填补了多项工业互联网高端传感器空白。

50年来,雷达立所,不忘初心。一双双锐利的战鹰之眼,助力中国战机走向攻防兼备,为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保驾护航。

那些开创中国机载雷达事业的奠基人,那些至今依然在出谋划策的老专家,那些功劳簿上的闪光的名字, 还有更多不知姓名甚至不被记录的, 为雷达事业而奋斗的技术员和工人以及为之做出牺牲的家属,你们都是中国机载雷达事业的功臣。今天,是你们共同的胜利日,我们向你们致敬!

五十功与名,丹心照汗青,神鹰终展翅, 了却报国情。

几十年倏忽而过,“神鹰雷达”的高光时刻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智能化雷达等,但在研制“神鹰雷达”过程中所形成的“神鹰精神”早已深深地烙进雷达人的基因中,成为雷达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承。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才能够让雷达所在五十年的历史洪流中,历经艰难困苦却始终生机勃发、老而弥坚。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持着广大航空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航空报国、航空强国。

时值雷达所建所50周年,95岁的林宗棠部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再次为“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创造奇迹”的雷达人写下了这样的贺语:神鹰精神,永放光芒。以此祝愿雷达所在青年一代的接力奋斗中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