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 2020-03-17 

  

黄伟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领导指出,航空企业、旅游企业等“受疫情冲击最大,影响也最直接”。航空公司是首当其冲的“重灾户”,与之密切相关的机场也承受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积极谋划应对,化解负面影响。

持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

各地机场管理者务必保持清醒,围绕“防、预、保”三方面, 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所谓“防”,是指落细落实防控措施, 严防疫情反弹。要落实好进出港旅客测温防疫措施,近期尤其要关注确诊人数上升较快的国际和地区进港航班,严防疫情输入。要建立覆盖全员的员工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档案,加强排查,特别是对商户、外包单位,要细化督导复工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所谓“预”,是加强预案管理。应急预案要明确处置流程、工作措施、与医疗疾控机构的联动方式等要素,确保责任落实。可根据机场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研究划设低、中、高不同风险区域,分级分类管理,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产秩序和乘机流程的影响。所谓“保”,是做好运行保障。疫情期间,部分机场可能因为人员隔离或安排员工轮休,现场力量不足。应提前安排好生产运行单元人员备份,确保有完整保障队伍随时待命。特别是运送防疫物资、医务人员的航班,必须科学统筹,细化每一项工作措施,尽可能安排专门保障力量。

尽最大努力恢复生产建设,努力降低疫情损失

复产、止损需要机场之间、机场与航空公司和上下游关联单位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各机场应加强沟通,主动向局方汇报,与航空公司共同争取推动在疫情结束后放宽航班控量相关政策,为恢复航空运输市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以大数据手段助推市场复苏。强化与OTA平台在数据信息分享上的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研判疫情发展态势对运输生产量影响,通过搜索热度,准确预测旅客出行需求,做细做实航班、运力恢复的前期准备工作。

实施精准的刺激政策,提振市场信心。根据机场具体情况,研究制定鼓励航空公司恢复重点航班的优惠政策、鼓励周边地区旅客乘机的促销措施,协助航空公司恢复运力、组织客源、开拓市场。从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高度,推进国际航班尤其国际货运航班的复航和稳定,也可以研究航线联营或者关键航点串飞等方式。要抓住政府鼓励复工复产契机,协助航空公司组织好复工复产包机。

加强与旅游部门、航空公司、旅行社及相关上下游关联单位、产业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发“航空+”产品,通过跨界整合,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为疫情结束后的经济社会复苏提供动能。同时, 还应深化与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合作,通过不同渠道,面向不同受众有针对性地宣传航空出行的安全性和民航采取的有效措施,引导旅客在疫情结束后优先选择乘机出行。

安全稳妥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复工。加大复工前后防疫管理力度, 督促项目单位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方案,强化施工人员疫情防控教育, 指导工人科学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协调机场所在地政府部门,帮助解决防疫物资不足、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和材料不足等问题,确保物料齐备、管理到位。此外,还应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建设投资目标,重新评估倒排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期进度。

节支增收,牢牢守住现金流底线

特殊时期应尽量控减非必要支出。各机场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成本费用和投资项目进行梳理,削减不必要的消费性支出、一般性开支、非刚性支出,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节奏,节约运营成本,减少资金流出。

压缩外包成本。外包费用在很多机场成本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 可暂缓实施不属于生产运营和疫情防控刚需的外包项目,探索优化针对外包成本的考核方式,鼓励机场职能部门、下属企业压缩不必要的外包项目,控制人工、提升效率。

拓宽融资渠道。以民航凸显在国家应急救援中战略性作用为契机,争取外源性资金投入,扩充机场资本金;对于现金流收入稳定的项目(跑道起降费、旅客过港费等),探索实施资产证券化ABS, 缓解现金流压力。

在做好“节支”的同时,还应思考谋划“增收”之道。积极引导航司恢复运力、组织客源、开拓市场,尽快将三大指标恢复至疫情前状态,靠运输生产量的增长夯实航空性收入来源基础。盘点机场内资源,对因疫情期间“退租潮”导致闲置的资源,以网络方式在线招租招商。鼓励线下线上业务互动。提前谋划布局更加多元、盈利能力更强的临空产业生态圈。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以线上化、智能化方向为导向的商业模式转型。

着眼长远,提高机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韧性

反思这次疫情影响,单一、集中的机场业态,在遭遇突发事件等外部挑战时,极易因特定业务板块的塌陷导致系统性风险。对此, 应坚持航空产业“生态圈”式发展的思路,提升机场整体抗风险的内生韧性,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应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拓展机场收入来源,分散航空主业风险,增强机场系统“免疫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各地机场情况各不相同,发展临空经济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推动机场与城市融合,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反馈、提升,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

应着力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尽管疫情对包括机场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也有一些企业、产品在疫情中逆势而起。机场应把握时代趋势,加大对互联网经营、营销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加速推动餐饮、免税购物、出行服务的线上拓展,进一步挖掘航空旅客的流量价值。此外,鉴于机场企业重资产行业性质,机场运营涉及大量设施设备保障,这部分固定资产支出量大,可考虑整合场区各方使用需求及资源,在符合行业规定规范前提下,适时发展机场设施设备融资租赁业务。

进一步加快智慧机场建设。这次疫情表明,用智能化、智慧化的手段代替传统人工操作的旧模式,不仅更高效、更省钱,也更安全。应加快推进智慧机场建设,进一步考虑与有能力的企业合作开展生产运行智慧系统、智能化设施设备研发,借助机场平台流量为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试点,待优化、成熟之后向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