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后的那道彩虹 ——记航空工业陕飞复工第一飞背后的故事 2020-03-17 

  

本报通讯员 邹春艳 李磊

2月16日9时许,城固柳林机场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晴朗。

航空工业陕飞陈传学、张斌、杨义松、余宁等一行24人,早早抵达各自的工作岗位。与之前的每一次试飞保障都不同,今天的保障准备格外严肃紧张:全员全程佩戴口罩、排队进厂测量记录体温、人员要分散开不能聚集。飞机保障工作也增加了3道工序, 即对飞机驾驶座舱使用紫外线照射和臭氧除菌消杀,对飞机机舱内外允许部位进行酒精擦拭,为每一名登机人员进行消毒准备。一切准备就绪,随着机组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架空警500飞机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顺利完成既定出厂试飞任务,平稳着陆。复工后的第一飞也让陕飞成为了航空工业主机厂所中第一家开飞的单位,这让连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在陕飞人心头的阴影几乎一扫而空。

一场疫情,让人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春节假期。对陕飞公司试飞厂厂长杨海鸥来说,突然延长的假期却让他异常焦虑:停机坪上多架飞机面临定期维护最后时限,原定节后开飞的空警500型飞机飞行计划被打乱, 飞机铅封交付任务可能延期,一季度生产任务目标也可能无法实现……他再也坐不住了,“不能硬等下去!”在与班子成员紧急商量后,他们决定请战、复工。

很快,经公司领导和公司防疫小组反复确认,一场“防疫+复工”的“双线战役”在试飞厂提前拉开帷幕。下达“坚决确保任务完成,坚守疫情防控关口,绝对不能因提前复工出任何问题”的命令后,杨海鸥、冯斌等试飞厂领导开始在脑海中一遍遍演练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任务工序,在每天早晚两次复工人员信息全面摸底汇总后, 下达了提前复工的命令。令杨海鸥和冯斌感到意外和感动的是,居家干部、职工积极响应,主动打电话要求提前返岗。本着限制人员数量、限制活动区域、信息务必准确的原则,试飞厂党小组连夜制定《试飞厂试飞保障及试飞现场疫情防控办法》,提前准备复工急需的消毒液、防护口罩,按照现有人员紧急抽调33名精兵强将执行复工突击保障任务。

2月3日,“双线战役”正式在试飞厂打响。大家上下一条心,内外一盘棋,对多架机工作状态开始反复梳理,确保复工安全可控。“人员安全无小事、试飞安全无小事”成了那些天每一名机务人随时挂在嘴边的话。按试飞厂抗击疫情告知书十条具体要求, 严格规定人员佩戴口罩、交谈接触、工作状态、办公消杀;严格核查试飞质量安全、人员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现场安全生产管控、机务安全条例和规范操作等工作。为确保复工准备快速到位,工艺技术组副组长余力从家中带来紫外线消毒灯,为飞机机舱灭菌消毒提供装备,受到机组人员好评。余力说,孩子在家不出门用不着,拿到机舱使用可以给同事增设一道安全屏障。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面对防疫消毒物资短时间不能到位的情况,大家纷纷从家中拿出喷壶、消毒片、口罩等支援保障小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让飞机不带故障顺利复飞。”

作为此次飞机调试保障机务中队的中队长,陈传学带领机务人员对飞机逐一展开地面调试、发动机试车、通电检查、各项数据参数观察等工作。伴随着疫情发展和公司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保障任务困难重重:从试飞厂发布疫情防控告知书后,每天进厂区门、办公楼和登机前要反复测量记录体温、反复消杀,厚重的穿着和口罩带来种种不便,尤其是在狭小的机舱地板下检查管路、一连四五个小时的调试、远距离的喊话交流,都让机务小组成员们感到极度不适和不便, 更不必提2月空旷的停机坪上凛冽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僵硬。但大家没有丝毫怨言,“特殊时期,不能像医务人员那样支援疫区,但身为航空人,我们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

在人员复工率不足60%的情况下, 按照飞机预先准备要求,保障团队各专业人员开始对准备试飞的这架空警500进行全机通电、发动机试车检查, 整机飞行前预先准备画上完美句号, 飞机各系统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完全达到放飞状态。2月16日上午7时30分,24名机务准时出现在试飞现场, 执行进场保障飞行任务。通电、检查发动机、起落架、操纵系统……上午9时许,当这架飞机在轰鸣的发动机声中直冲云霄时,他们才轻舒了口气, 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至此,成功实现陕飞复工第一飞。

腾空而起的飞机不仅抚慰了试飞厂干部职工在疫情期间的等待、焦虑, 更让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大家对自由和胜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