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建功勋 ——记航空工业沈飞优秀党员刘喆 2020-03-13 

  

本报通讯员 王东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今年42岁的航空工业沈飞功勋员工刘喆把它当作座右铭一直铭记在心。她说:“现在还年轻,没有理由不努力拼搏。不一定要光芒四射,但要对得起这大好年华!”

刘喆,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沈飞13厂技术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沈飞公司二级技术专家,皇姑区人大代表。在近20年的技术工作生涯中,刘喆爱岗敬业、工作勤奋,多次参与重大课题攻关,完成《高精密铣削加工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6项、技术攻关3项、申报专利5项,多次在比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因工作业绩突出,荣获公司功勋员工、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

用爱岗书写忠诚

从事技术工作20年来,刘喆一直奋战在生产一线。她凭着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刻苦钻研技术理论知识,主动投身科研生产实践,面对急难险重问题总是冲在最前面,出色地完成了新机工艺准备、研制生产技术协调及批生产现场问题处理等各项技术工作任务,为产品的按时交付和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某型飞机关键组合件研制工作中,由于配套零件协调关系复杂,研制阶段零件状态与装配协调状态不清晰,出现组合件基准孔与工装定位销位置不符合问题,无法满足加工要求。刘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带领相关人员展开问题分析。她结合以往机型组合件装配过程中交点孔配钻加工的经验,快速查找,确定故障原因为交点孔位置偏差。刘喆与工装设计员和上游单位工艺员协调,制定工装返修方案和组合件定位加工方案。为保证方案正确实施,及时处理返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刘喆全程跟产,对一项一项问题进行解决。直至凌晨1点,工装返修和定位元件加工工作全面完成,满足了安装定位要求,保住了新机研制站位节点。任务结束后,刘喆经过短暂休息,早晨6点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

用敬业诠释责任

刘喆把对航空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在工作上,她不怕苦、不怕累,全年累计加班700余小时,完成精益改进100余项,解决重大问题10余项,为13厂保质保量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使命。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刘喆第一时间取消外出计划,当她听到一季度生产任务紧急的消息后,主动申请加班。面对厂里人少任务重的情况,刘喆号召技术室员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积极科学的态度应对防控疫情,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生产攻坚战,为顺利生产保驾护航。

用业绩书写奉献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喆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积累了工艺、生产等技术知识,组织开展工艺策划能力提升及工艺流程优化,全年共完成改进项目300余项,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厂全面完成生产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技术攻关工作中,刘喆聚焦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实现核心产品质量提升。功能附件可靠性要求高,漏油故障影响总装进度和客户评价,刘喆收集以往故障记录,分析零件尺寸及装配特性,发现故障原因有密封件损坏、作动筒加工精度、装配灵活性等多个因素,但根本原因不清晰。为准确定位故障原因,彻底解决故障问题,刘喆组织工艺员和有经验的装配技师成立专项攻关团队,梳理故障树并制定排查方案和试验件验证方案,经过连续十余天的装配试验验证,确定作动筒加工精度和装配协调精度不合格是漏油故障的根本原因。随后,制定改进作动筒内孔尺寸精度和设计作动筒装配工装的改进方案,立即开展验证工作,经过验证方案有效。在技术管理工作中,刘喆大胆创新应用先进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完成了以铣代磨工艺改进及车铣复合技术、磨粒流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实物质量和生产效率。为调动一线工艺员的积极性,以个人成才促进厂技术发展,刘喆精心制定了工艺员岗位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将工艺员技术能力提升方向与技术改进目标相结合,工艺员的工作热情和业务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

刘喆以乐观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得到了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肯定,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始终立足岗位,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