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双线作战 走好航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03-13 

  

孙聪 宋庆国

航空工业2020年工作会提出,在深化改革中再塑创新力、文化力、竞争力,努力走高质量航空工业发展之路。面对新使命新担当,中国航空研究院将按照集团工作会部署,聚焦“五性”技术领域,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创新驱动,跨越鸿沟,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砥砺奋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研究院及各单位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坚决完成年度科研经营目标。我们将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双线作战,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资源和信息协同,科学统筹优化,对潜在的瓶颈短板问题制定预案早做应对,在有效防控疫情风险的前提下,确保圆满实现“十三五”收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聚能领先创新力,全面推进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大本营建设

60年来,中国航空研究院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自主发展、自主创新始终是我们的立院之本。进入新时代,研究院将全面承接集团公司“一心、两融、三力、五化”发展战略,把推进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大本营建设作为我们的首要职责。

一是聚焦五性技术发展,全面提升航空科技发展引领能力。中国航空研究院制定了“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技术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研究院承接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开启建设航空强国新征程的行动纲领。2020年是实施行动计划的第一年。研究院将统筹实施好五大方向的各项重点任务,严格重点监控,打造“五性”项目总师技术带头人队伍和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确保计划目标实现。引领建设攻防兼备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加强前瞻性技术识别和探索,加快建设航空强国战略管理试验室,积极谋划人工智能、工程软件、电动飞机等新项目。探索前沿技术研究,聚焦行业瓶颈、短板项目技术研究,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原创成果,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航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着力加强构建开放的科研创新体系,加速推进从“跟进式”向“自主创新”科研路线的转变,探索创建“创新梦工厂”,打破科研院所壁垒,形成创新合力。着力健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和集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项目的知识产权规划,从源头提升专利、成果等创新成果的可转化性,加大存量创新成果的推介力度,在航空科技供给侧发力。着力健全完善开放协调的创新协同平台,依托航空基金,促进集团内部企业、院所与高校及外部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互动,形成技术“漏斗型”开放创新机制,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瓶颈。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机制,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系统谋划“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行业内外力量凝练面向2050年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科学问题,构建领先创新力的发展路径。

三是坚持开放合作交流,着力提升航空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走出去原则,持续开拓对外合作空间,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央企标杆和兄弟单位等行业内外创新资源,交流经验、寻求合作、谋求共赢。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发挥作为重大航空技术领域国家队的综合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国际水平的重大航空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位势功能;在政府间合作框架下,持续推进并深化与德、法、俄、荷、意等国国家级航空研究院的交流合作;与国际顶尖航空学术界、工程界团队形成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科技交流,稳步提升中国航空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影响力,成为全球航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

聚魂先进文化力,努力打造引领航空科技创新的文化力量

在全面开启航空强国战略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传承研究院“对党忠诚,为国分忧,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研究院文化凝聚工程。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与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研究院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端正战略观、业绩观,更加注重引导新形势下许党报国的行动自觉。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多难兴邦的历史规律,坚定将疫情化危为机的政治自信,不断增强干部员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全体干部员工树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坚定对集团新战略和研究院改革发展的信心斗志,“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二是突出文化引领,实施新时代文化动力工程。坚持文化宣传工作正能量导向,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增强先进文化感召力。研究院制定了重要历史交汇期文化宣传三年行动方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研究院成立6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持续开展航空报国精神宣传,传承和弘扬研究院“对党忠诚,为国分忧,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营造人人讲奉献、个个争报国的文化氛围。今年,研究院确立发布了新时代研究院文化手册,并建立了常态化组织考试、评比机制,让全院干部员工对未来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内核精神等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干得坚决,强化新时代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将先进文化力转化成核心竞争力,让航空报国精神在推动自主创新、升级航空武器装备、捍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到检验和升华。

三是融入战略发展,实施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工程。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文化工作必须引导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勇于肩负创新使命,敢于跨越技术鸿沟,为航空事业未来寻找新质发展动力。结合“创新梦工厂”创建,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全院范围内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发布“打造创新力”主题专栏、论文集等方式,把五性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及时发布到全集团,促使“五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立体开花。营造学术氛围,建设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持续举办中国航空青年科学家论坛、研究院未来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学术活动,打造研究院品牌,用奋斗实现成就,让成就促进成长。将文化建设嵌入管理制度,在管理体系中赋予文化的灵魂和内涵,有效规范、引导员工行为,把管理提升到新水平。

聚势卓越竞争力,不断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航空基础

立足世界一流航空研究院的愿景目标,研究院必须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步伐,以国家级重大工程为抓手,以领军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牵引,夯实卓越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国家航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基础。坚持价值创造导向,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创新党建重点工作考核机制,按照系统化思维,对全院党建工作进行深入谋划,将全年党建工作分为否决项、重点项、关注项、提升项、加分项等五个类别、63个分项指标进行管理,采取通用化和差异化的方式实施分级分类考核,建立常态化差评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航空工业“1122”党建工作体系要求,重视“三基”建设,将对全院117个党支部进行全覆盖大排查,彻底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发现培养一批先锋模范党员,命名建设一批战斗堡垒党支部,构筑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组织基础。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奠定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基础。积极应对疫情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加快创建国家实验室,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布局。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瞄准量子、激光、5G等新技术发展,推动相关技术在航空领域的推广、应用,谋划建设一批支撑新科技领域探索、新概念装备研究的科研设施,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继续推进并发挥好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航空科学基金作用和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位势和功能。加快推动研究生院组织机构建立、创新机制的设计和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资源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国有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研究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科研工作的成果和效能,为国家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性作用。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智力基础。研究院视人才为创新第一资源。今年,将继续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并动态调整列入计划人员,选拔使用一批,发现更新一批,考核淘汰一批。完善优秀年轻技术人才日常发现选拔机制,启动青年人才“淬火计划”,推动科技人才加速成长。近期,院正式发布了新时代中国航空研究院技术专家体系实施办法,发挥敢想、敢干、勇于冲刺的精神,加大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力度,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毛遂自荐、相马赛马和为我所用机制,给青年技术骨干搭台子、压担子,通过实践锻炼推动青年技术骨干稳步成长。加强创新型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畅通、拓展技术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创建引才激励机制,打通社会成熟人才引进通道,弥补紧缺专业、核心业务人才短板,积极推进人才使用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1960年12月20日,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前身国防部六院经中央批准正式创建。白驹过隙60载,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倾听历史的回响,研究院的昨天,我们为航空工业的跟踪发展夯实技术基础;60年,回首成就与梦想,研究院的今天,我们为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勇立时代潮头;60年,追寻未来的召唤,研究院的明天,我们将为航空工业的未来寻找新质发展动力!

(作者分别为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