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品牌“安东诺夫” 重组之路 2020-03-03 

  

安东诺夫公司近年来力推的核心产品之一是安-178 运输机。

安-158 载客量增加至99 人, 最大商载9800千克,最大载重时最远飞行距离2300 千米。2013 年,俄国防部与沃罗涅日飞机制造厂签署15 架安-148-100E 采购合同,计划2017年完成交付。俄乌关系破裂后,沃罗涅日飞机制造厂在进口替代计划内,依靠本国完整的航空装备供应链期一年完成交付任务,随后立即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伊尔-112V、伊尔-76、SSJ-100、伊尔-96等项目中。

许佳

乌克兰航空工业的基础能力和产业规模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但可惜的是,独立后的乌克兰国防工业一直在走下坡路,不但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保障,而且市场范围很小,企业倒闭和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2014年俄乌关系的破裂加剧了这一形势的恶化。安东诺夫公司是这场危机受创最大的企业之一。由于俄制零部件的断供,公司从2015年开始就几乎处于停产状态,收入主要源于安-124和安-225的租赁业务,以及产品维护和改装工作。面对这种困境,乌克兰政府和安东诺夫公司本身都做了很多努力, 采取了一些应对和发展措施,希望能在未来几年扭转局面。

现有体制

为推进国防工业发展和改革,乌克兰于2010年成立“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约130多家军工企业并入该公司管理,基本可以代表整个国家的军工实力。2014年安东诺夫公司下属企业并入“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2015年安东诺夫总公司资产完成清算也并入“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管理,“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为安东诺夫公司减免了大量债务, 并为其研制生产任务提供了补偿投资。亲西方的乌克兰政府在2014年解雇了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前安东诺夫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德米特里·基瓦,不计人才成本,在行动和思想意识上彻底划清与俄界限(解雇后不久,德米特里·基瓦就被阿塞拜疆巴库航空公司聘任为总裁顾问,大批设计师和工人也随即离职)。这大概是乌克兰对安东诺夫公司改革的第一步。

随后在2015~2016年, 乌克兰政府开始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转型,考虑到安东诺夫公司在飞机总体设计领域的占位,以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权,乌政府最终决定现阶段仍保持安东诺夫公司的国有体制,并在发布的《不执行私有制的国有财产名录》法律草案中明确公司未来可效仿巴航、空客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是国家控股50%+1。这样的目的是引入社会资产,同时盘活社会科研力量。这是计划内的第二步。

现阶段的主推产品

安东诺夫公司近几年的代表产品为乌俄联合研制的安-148/-158客机、安-178, 以及乌克兰为沙特研制的安-132D。但目前来看只有安-178在发展。

安-148是安-74的68座加长型, 发动机改为翼吊。安-158较安-148加长1.7米,对机翼和尾部等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由于是早期成熟的俄乌合作产品,这两型飞机中的俄制零部件比例达到50%以上,在进口替代计划无法完全实现的前提下,俄制零部件的断供相当于卡住喉咙。2014年公司只交付了2架安-158,2015年交付1架安-148和1架安-158。2015年后,安-148/-158被迫停产,10架半成品被闲置在厂房。2018年5月,全球唯一安-158运行商古巴民航局宣布该国6架安-158全部停飞,同时取消采购4架安-158意向订单。另外,原计划在2017年前向伊拉克航空公司交付1架安-158和3架安-178的订单也不得不取消。目前只有2018年10月,乌克兰法纳尔航空公司(Fanair)与安东诺夫公司签署的采购2架安-158的备忘录,如果具备生产条件, 这2架飞机能够实现2020年年底前交付。

安-178是安-158的军用型,机身结构得到优化,载重18吨,具备一定的野战起降能力。2010年启动研制计划,2015年5月首飞,安东诺夫公司称:大约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家公司参与该型号发展。同安-148/-158一样,俄罗斯曾经也是主要供应商,被定位成型号的启动用户和主要用户。2018年7月,安-178作为“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的重点宣传产品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进行了演示飞行。2016年阿塞拜疆巴库航空公司成为该型号的启动用户,签订了采购10架安-178的订单,签订合同时单机价格为2500万美元,2017年乌方表示由于零部件的更换价格会上涨,最终单机价格定为4500万美元。2019年11月, 安东诺夫公司胜过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的C-27J和空客集团的C-295,赢得了秘鲁国家警察局安-32B替代机型竞标合同,将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为秘鲁交付1架安-178。

安-132D是乌克兰根据沙特的需求,在安-32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多用途运输机,2017年4月首飞,载重9吨,最大飞行速度500千米/时,最大飞行高度9000米,具备一定野战起降能力。根据合同要求,安东诺夫公司在完成研制并交付后,需要向沙特转移技术文件和知识产权,并协助沙特在本国建立生产线,完成计划的80架飞机的生产。不过沙特在2019年突然变卦表示中止该项目,不会继续采购或生产安-132D。回头来看,与俄罗斯一拍两散,并且经历过公司领导人更换风波后仍能推动新机型完成首飞并走向市场实属不易。但很显然的是,乌克兰军工产品在西方势力范围内本身就不具备影响力,失去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后更是势单力薄,随时可能在政治和贸易利益前被当做弃子,安-132D就是例子。

另外,公司还计划在2020年恢复安-124的生产,仍会大量使用西方零部件。安东诺夫公司称,目前仍有一些零部件的供应商没有着落,例如起落架。

经营及未来发展

钱从哪来?如前文所述,在眼下青黄不接的时期,安东诺夫公司目前收入主要来源于租赁和维护改装业务,不过依靠这些收入在2014~2018年期间将净利润提升了27.8倍,在2018年达到了10.937亿格里夫纳(约3.06亿人民币)。2020年乌克兰大型企业纳税排名,安东诺夫公司在1660家企业中排名第88。从全球安系列运输机服役情况来看,约140架安-32、少量安-70、安-74等飞机在役,但依靠维护改装业务获取的收入十分有限。因此,利润的担子和责任更多的转向了拥有安-124和安-225的安东诺夫航空公司。2014年安东诺夫航空公司与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航空运输公司业务分离,此后安东诺夫航空公司的运输量和飞行时间显著增长(2017年,单架安-124-100每月飞行时间为51小时),为维持业务稳定, 公司2018年与北约组织和欧盟将战略空运(SALIS)合同续签至2021年12月,将继续为北约和欧盟国家提供运输服务。也就是说,公司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依靠租赁业务维持生计。虽然在2019赢得的秘鲁国家警察局安-178的合同也能为公司注入些许新活力。

俄乌破裂初期,“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曾寄希望于“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下属企业实现进口俄制产品替代,但很快意识到了不现实性。2017年后乌方开始与国外供应商协商部分所缺零部件的供应,加拿大、美国和中国都成为供应商选择对象。2018年安东诺夫公司宣布已与波音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将由波音公司旗下的阿维亚尔公司(Aviall,2020年1月30日,波音公司宣布淘汰阿维亚品牌,将通过航空售后市场供应链服务产品组合直接提供以前由阿维亚尔销售的零件、设备和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安东诺夫公司提供供应商和售后解决方案,如果协议顺利, 那么2020春季生产线可复工。以安-148/- 158为例,目前该机的俄制零部件替代比例已完成80%,仍有20%比较困难的部分还在与西方谈判中,涉及标准、相关设备的采购和银行担保种类等问题,谈判的进度可能会比较缓慢,但2020年应该都能解决。

自俄乌关系破裂后,媒体公开的安东诺夫公司的消息大都是负面的,包括2019年12月报道的,“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总经理提出将安东诺夫公司的基辅生产厂区转移至基辅郊区,原厂区用于其他规划建设,这家老牌设计局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消亡;安东诺夫公司正在计划低价出售厂房中的半成品和设备等等。但实际上安东诺夫公司近几年还是在困境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例如,在向西化政策导向下,按照欧洲标准建造了飞行测试中心,为美国交通部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 取证做准备;作为总体单位,建造了用于安-132、安-148/-158/-178飞机的电源、航电、机载防御系统等系统测试台;开发无人机产品,包括符合北约标准的大型攻击型无人机。未来几年安东诺夫公司计划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首先是计划在2020年完成俄制产品的替代,实现未来5年内扩大独联体地区、亚洲、非洲国家和土耳其的市场,生产并交付70架飞机;

第二是围绕产品运营开设地区服务中心, 如苏丹,哥伦比亚,印度,南非,保加利亚或马耳他等国家;

第三是通过与西方供应商的合作加快企业和产品标准北约化进程;

第四是开展混合动力和全电无人机研究, 推进在2018年范堡罗航展上与瑞士航空离子技术公司(Air-Ion Tech)签署合作备忘录的下一步工作;

第五是升级公司的基础设施,同时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安东诺夫公司未来希望应寄予谁?

前文提到的“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成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发展乌克兰的国防工业企业,恢复实力。公司成立后,乌俄媒体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减分项主要以成立不久后暴露出管理和投资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为主。例如在乌总统选举期间,乌媒体还报道一起丑闻:乌国防工业领域存在影子计划(黑色交易),该计划允许国防工业公司的企业以非常昂贵的价格为军队提供产品,跟随乌前总统波罗申科的一些官员是该计划的重要参与者。2019年4月,乌克兰最高拉达(乌克兰国会)登记了一份撤销国防工业公司的草案,根据草案乌克兰可能会成立一个更高权力的独立国家机构代替国防工业公司,同时淘汰“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下属的不合格企业。

为扭转局面,“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从外部招聘管理者、引入更好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推行电子采办程序以确保货币价值并降低发生腐败的风险等等。“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集团总经理曾表示,正在考虑将“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政府控股企业,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政府对公司的管理权,同时也有助于公司与市场的融合。例如,“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已开始与地方政府协商合作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军品中的合作,增加进口替代计划可实现性。截至2016年6月,约285家乌克兰公司参与进口替代计划,其中36家为“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下属企业,共生产约900项替代产品。

安东诺夫公司是乌克兰重要的国际形象代表,也是“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的重点保护对象。俄乌关系破裂初期,在向西化政策导向下,“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曾试图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密切接触获得帮助,为安东诺夫公司赢得一小部分市场。碰壁后,又适时调整发展方向,一方面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与本土企业加深合作,挖掘进口替代商,快速恢复生产能力,同时谋划设计和生产设施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在参加的各大航展中都将安系列飞机作为主推产品,针对亚非等存在潜在购买力地区的客户制定了产品推销计划。但是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极度不理想的情况下,安东诺夫公司显然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潜力,未来会怎么走,是否能有足够的能力维持下去,可能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