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出发 浅谈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20-03-03 

  

利用无人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巡查。

直升机转运疫情防控物资。

许东松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通用航空以其“高频次、点对点、高时效”的运输特点,在我国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用航空参与抗击疫情工作,主要服务形式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医疗物资运输,包括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仪器、试剂运输等。二是特殊航空作业,包括航空消杀、航拍航摄等。

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快完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是建立健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评价标准

根据救援任务的全周期流程,本文从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快速性、可达性、适应性。

快速性反映了救援时效,既包括救援启动前的预警及响应时间,又包括救援实施过程中的实际作业时间,如首批物资/人员抵达时间等。

可达性反映了救援体系对国土空间的覆盖程度,主要包括陆地救援和海事救援两个方向,分别从陆地救援网络的覆盖度和海上救援可达范围等指标衡量。

适应性反映了救援体系和救援任务的匹配程度,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救援能力的适应性,考核是否具备特定救援能力以满足救援需求,包括航空运输能力、重载吊装能力、通信指挥能力、协调调度能力、空投空运能力等。二是救援场景的适应性,考核是否能够满足特定场景或特定任务的救援要求,包括消防救援能力、高原救援能力、海上救援能力、山地救援能力、高温/低温救援能力等。三是特定任务的适应性,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涝和地质灾害、干旱、台风、低温冰冻和雪灾、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等。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方向

10年来,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除军航和运输航空外,通用航空参与应急救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援情况来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通用航空参与救援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多数依靠通航企业的主动意识,并没有形成宏观层面统一的协调调动机制,具有实战价值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涵盖了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救援机队及设备、救援队伍以及救援支持保障体系,是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应急救援体系。 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覆盖我国重点区域的救援网络,救援基地布局应当分区域、分层次统筹推进。

1、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一是基于区域需求的救援基地布局。区域需求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我国城市和人口的分布,二是我国多发易发自然灾害的分布。

从城市和人口看,“胡焕庸线”以东应加密救援基地布局。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看,四川、云南、湖北、湖南、贵州、黑龙江等省市属于应急救援高需求地区,应加密基地布局。

二是基于层次结构的救援基地布局。根据我国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布特点,建议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的基地布局,最终形成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和地区的应急救援网络。

首先,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在全国华北、东北 、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新疆等地布局综合型应急救援基地,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地面保障能力,着力配备驻场救援航空器和相关救援人员,重点加强机场地面指挥能力和飞行场务保障能力,确保基地内完善的紧急救援指挥、医疗、其他运输设备等。其次,加快建设森林航空消防服务基地、海上专业救援服务基地、航空医学救援服务基地、警务航空服务基地等专业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通航企业等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完善航空应急救援网络。

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具备配套设施完善、保障能力突出的特点,能够承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援任务。建议在每省至少建立1个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 主要满足本省的应急救援需求,同时兼顾周边省区的应急救援协同和服务需求。

建设重点应依托省内保障条件较好的运输机场或综合性通用机场,着力配备驻场救援航空器和救援人员的保障能力,加强机场地面指挥能力和飞行场务保障能力,确保基地内紧急救援指挥、医疗、其他运输设备、空域空管、油料保障设施等满足航空应急救援需求。

建议依托我国现有的北方航空护林总站和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的布局,整合提升总站下辖各分站及森林消防基地功能,着力加强森林航空消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扩建机场跑道、安装森林航空消防气象保障设施、完善航油储备库、训练基地、夜间助航、化学灭火、业务用房等所需基础设施设备,构建覆盖我国重点林区的森林航空消防基地网络。

建议统筹交通部救捞局海上救援服务基地与沿海各省的救援力量,依托已有海上救援服务基地,加强海上专业救助服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服务基地的机场、完善服务基地的配套设施、配备海上航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所需装备,基本实现覆盖我国北海、东海、南海海域的海上专业航空救援基地网络。

警务航空服务基地主要视各省需求, 建议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加快本省警务航空队建设,加快警用直升机及救援设备的配置,加强对省内直升机起降的布局建设,形成省内警务航空服务基地网络。

鼓励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医疗急救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规划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并设立必要的灯光和标识,便于开展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作业。引导地方政府把直升机起降点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尤其在人口密集区和高速公路沿线要加强布点建设。

2、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

应急救援机队涵盖运输飞机、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特种航空器等多种机型,是一种立体化的救援机队体系。

运输飞机主要用于大宗救援、医疗物资和大量救援救护人员的远距离运输和投送,建议充分利用运输航空公司已有机队,建立紧急情况下航空器的征调和补偿机制,建立平时执飞商业运输航班、紧急情况下参与应急救援的运营模式。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和设备物资转运。其中,重型直升机主要用于吊装和运送大型救援装备、灭火设备、专用装备和大量人员物资等。大型直升机用于海上和陆地人员的搜救、人员和物资运输、森林消防等。中型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陆地的搜救、人员和物资运输、巡逻。轻型直升机用于搜救、人员和物资运输、紧急医疗救护、巡逻等。固定翼通用飞机主要执行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巡逻、搜索、测绘、侦察、短距离人员物资运输等作业。根据各地区航空应急救援需求和基地建设情况,统筹专业救援设备设施资源,加快救援设备、灭火设备、警用设备、勘察设备等救援设备的配置。

3、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根据“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布局合理、快速高效”的要求,打造“实战型”的空中救援队伍,推动社会化航空应急队伍发展,逐步建成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航空应急队伍体系。

一是在充分发挥已有军队、警航、应急管理部、交通部救捞局等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救援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物资与人员运输、紧急救援综合平台,提高快速运输、综合救援、大规模人员撤离等方面的能力,承担失踪及遇险人员搜救、紧急医学救援、人员物资运输、灾害现场监测、人工影响天气、航拍航测等各类突发事件的任务。

二是加强对骨干和突击队伍的救援能力培训。以现有应急救援航空器为基础平台,加强对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三是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加入到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作为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建立通航企业参与航空应急救援的调度指挥机制。

四是发展和壮大航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鼓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航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4、航空应急救援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加快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航空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责任部门及关键岗位职责,制定救援物资储运、人员集结、救援力量调配的工作机制。

二是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参与应急救援, 拓展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渠道。

三是加强跨部门协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军地联合、责任明确的应急救援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大型、重型航空器调用、空域保障方面,加强军地沟通,建立完善的联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救援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与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

四是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航空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储运库,加强航空器关键配件及易损易耗器材的储备,建立健全航空器及装备配件数据库和综合调度系统,完善航空器器材及配件统筹调配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救援效率。

五是完善与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有关的规章标准体系建设,在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航空应急救援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通用航空发展情况的行业标准,尽快形成能有效保障安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规章标准体系。

六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及各省市财政对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