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 信仰永存 2020-01-17 

  

子铎

2020年1月,当北京的第一场雪渐渐消融的时候,他离开了。

世间万物留下的白色印迹正在消失。而他的身影,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越来越鲜明。

他走过很遥远、很曲折的路——生于北京,长在延安,求学苏联,他很早就决定,将整个生命献给党与祖国。他也遭遇过不公与困苦,但十年饮冰,热血难凉,重回工作岗位后,他以满腔热情,为中国航空工业绘就了一幅面向未来的画卷。

朱育理,这个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丰碑上。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6月26日~1999年7月1日),因为朱育理和他的同事们载入史册的工作,而被称为“一个时代”。

作为杰出代表和领军者,朱育理与“这一个时代”紧密相连,令“这一个时代”熠熠生辉。

在这一个时代,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飞上蓝天,由此打通了批量交付第三代战斗机的制造体系;

在这一个时代,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考验,走上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市场化、企业化道路。

这个“时代”的缘起已经有些久远,久远得没人记得是谁选择了谁, 但这样无可名状的“际遇”才最深刻。

朱育理与航空,就是这样开始的——

1959年,从苏联学成归国的朱育理进入了当时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即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工作。之后,他的足迹经历了国家教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全国人大。他说:“自己始终都没有失去与航空工业的联系,所以主线还是航空——从开始参加工作投入航空事业,中间离开了一段时间,最后又回到航空,因此祖国的航空事业可以说是自己的归宿吧。”

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简称“中航总”)宣布成立。这意味着中国航空制造开始向企业化运作转变。1993年6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挂牌仪式在人民政协礼堂举行。被任命为中航总首任党组书记、总经理的朱育理当时手持两块牌子:一块是国务院任命状,另一块是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从这一刻起,朱育理带领着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走上了市场化道路。

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朱育理说:“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接力棒’传递到我的手里,中国航空工业开始由政府职能部门向企业转型。”

他推动“体制外”企业全面运用市场化发展机制:飞亚达、深南光、深天马、中航实业相继成为上市企业。他也推动“体制内”企业开风气之先, 迈出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力源液压、南方摩托、 西飞国际等企业也先后上市——中国航空工业毋庸置疑地走在了军工企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建设的最前列。

同时,朱育理从没有一天懈怠于航空本业的发展,并且始终坚定:“弱国无外交,从现代战争来讲,空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空工业负担着研制捍卫祖国主权的武器装备的神圣使命。让祖国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林,中国航空人应该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梦想。”他牢牢抓紧型号研发,在企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型号、拓新机。歼10的首飞, 轰6空中加油机、直10等重点型号的立项等都是在他任职期间完成的。

他东奔西走,为每一个航空企业的发展奔走、支持、鼓呼,只有团结才能生存、只有生存才有发展后劲;他慧眼如炬,善于发现每一个能够为航空发展做贡献的青年人,并设立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基金,支持人才队伍发展;他以自己的魅力与责任,影响和带动新一代航空人投身改革洪流, 加入创新事业,他选择培养锻炼的许多年轻干部,对党和国家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老人虽然远去了,但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创的那个时代的影响犹在,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已经成为航空人的集体记忆。他曾擎旗鼓呼的中国航空工业,也早已走出低谷,融入世界航空发展的洪流,他曾心心念念的中国战机,也已经奋飞勃发,铸成蓝天之上的万里长城。

大浪淘沙,涤荡历史底色。斯人虽已逝,唯信仰永恒。“以身许国,死而后已。”尊敬的朱部长,亲切的朱老,请放心,您这一棒已经由年轻、奋发而朝气蓬勃的新一代航空人接过。

“信仰不会随生命熄灭,我们的旗帜会永远飘扬”,航空人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