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改革发展”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一) 一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战略之旅 2019-11-27 

  

开栏的话:日前,航空工业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显示,航空工业2019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各项改革发展成绩喜人,涌现出一批改革成效突出、经营业绩优良的典型企业。为此,本报特派出记者走进基层改革一线,深入采访,形成“航空工业改革发展”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为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总结经验、提供借鉴,激励各单位落实2019年度集团工作会精神、保质保量完成年度任务。

没有战略的企业,整个组织就是灵魂上的流浪汉。清晰的好战略,才能让整个组织做到“力出一孔”。

战略的核心是聚焦,应该聚焦主业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最终使能力与目标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过程。

——题记

本报记者 吴斌斌 郭美辰

11月初的成都,初冬的冷并不剧烈,抬头望天,照样是并不敞亮的灰。

早晨7点多的成飞大道,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自行车、摩托车、行走的双腿,构筑成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画面。

广播中播放的是李荣浩的《年少有为》,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激励,1万多名航空人步履匆匆,走进航空工业成飞的大门。每天迎接他们的是矗立在门口自己亲手打造的歼10飞机。在“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标语背后,“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熠熠生辉,“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步伐。

此刻,仅仅距此3千米之外的日月大道上,2000多名研发设计人员, 正走进航空工业成都所的“日月星辰”。前沿现代、颇具科幻色彩的办公大楼, 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干惊天动地事, 做默默无闻人”的创新方式和行走在科技前沿的轨迹。“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灌木丛和他们一同矗立着、成长着、升华着,宛若一代代航空人结下的精神之花。

每一个航空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生动地践行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新舞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航空工业“集约化经营、精准化管理、市场化改革、体系化发展、国际化共赢”的发展路径需要;从而构建航空人的“目标共同体”,那就是“领先的创新力、先进的文化力、卓越的竞争力”。

2019年工作会上,航空工业首次提出“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时代集团发展战略。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指出,新时代集团发展战略是航空工业承接国家战略、实现建设航空强国“两步走”战略目标所必备的“桥”和“路”。

诚然,新战略彰显新时代航空人的责任担当,顺应了新时代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指明了新时代集团公司的奋进方向,提供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正是在新战略的引领下,航空人正在“年轻有为”的大好时光中,共同将航空工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

正是在新战略的指引下,各个航空企业正斗志昂扬,力出一孔:航空工业成飞、成都所聚焦主业,着力核心能力建设;航空工业沈飞向五个方面发力,夯实核心技术实力;航空工业西飞不断推进精准化管理,瞄准“智慧西飞”这一目标;航空工业洪都正迈向能力提升、航空军贸等重点发力点。各个企业正像战士般,挺起胸膛, 目视前方,“稍息、立正,齐步走!”走出一首整齐划一的战略新曲。

从战略执行到战略落地

真金不怕火炼

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要困难。

战略的本质不是设定目标,而是解决问题,需要发现问题的薄弱环节, 发挥自身优势,用连贯性的行动去解决。曾任百度副总裁李靖曾做如上说。

著名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指出,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感性结合起来,也许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如果把刺猬式思维理解为对战略目标和愿景的规划,把狐狸式思维理解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调控, 那么目标与能力的平衡即为战略。这种平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过程。因为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外部的影响因素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目标与能力需要互相适应和配合。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航空工业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廖全旺也强调,新战略配套的“五化路径”,正是推动战略落地的具体抓手,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指南。航空工业近日下发了《关于更好发挥集团公司发展规划战略引领作用的决定》,强调加强“十四五规划”,更好地助推新战略落地。

在廖全旺看来,“五化路径”目的在于补齐自身的短板,不断提升“三力”。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不断推进,航空工业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更要聚焦主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集约化经营、精准化管理、市场化改革、体系化发展、国际化共赢”能力。

从战略到执行,从执行到内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和自醒,是新战略落地必须经历的叙事方式。唯有穷究新战略的深刻内涵和要义,起而行之,让企业的能力与新战略达到平衡。

在航空工业流行着这样一段Rap: 《2分钟rap动画,航空工业新战略还有这种打开方式?!》文中小视频的制作者正是来自航空工业成飞的一名青年员工。“1235新战略,就是一面旗帜,指引方向, 催人奋进。让我们怀揣新梦想,践行新战略;扬帆新征程,整装再出发!”动感的节奏、简明的画面将新战略以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在航空人中引起热烈反响。而这样的流行不仅是在语言上,更是在每个航空人的实践中。

这场新战略的落地,并没有轰轰烈烈,却是实实在在。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更经得起实践检验。

航空工业成飞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承志说:“集团新战略在成飞的落地是第一棒。我们的队伍正步履整齐、歌声嘹亮地行进在前进的道路上。是生存还是发展? 战略问题尤为重要。新战略实施一年来, 成飞改革发展的思路更清晰。战略落地需要各级干部组织提升能力,与目标作匹配, 同时也可能需要有人作出牺牲。”

宋承志在不断地筹谋:上至“成飞+”的无限可能,下至创新正向工艺设计的深耕细作;外至国际市场的宏图,内至“前出客户”的执着。集团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试点已经有了具体改革方案,而成飞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成飞已经进入到了良性循环,项目、流程、技术稳步发展。成飞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2008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到2017年产值200亿元,再到2019年产值目标达到300亿元。第一个100亿元的跨越,成飞用了9年,而下一个跨越,成飞人奋力将它压缩在短短2年。未来,在产值上,成飞还有着无限令人遐想的空间。

但企业发展的脚步永远不能懈怠。未来怎么走?将走向何方?宋承志似乎成竹在胸:“我们要像红军过湘江,丢掉瓶瓶罐罐,把痒痒都挠开,不要怕,走出自己的路。”在成飞,一场关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等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围绕集团公司新战略落地,成飞通过十三五中期评估,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整,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双一流目标, 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航空工业成飞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蒋敏同样认为,成飞改革的思路正日渐清晰。

蒋敏指出,成飞首先刀刃向内,持续推进瘦身健体,不断剥离非主业业务, 成飞医院、威特电喷公司等正在逐步进行转移。聚焦核心能力,“加法”与“减法”并行,转型升级和调整内部能力。其中,8个专业厂合并成4个,大大减少了非主业人员;新成立总装二厂、交付中心,扩充核心部门人员,增强人才储备和核心力量。管理提升,创新变革:全面变革计划管理体系,实现“事事进计划、一事一预算、精准化管控、结果定绩效”;推进信息化变革,建立管控中心,精准管控运营状态;不断推进采购流程变革,持续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强化服务保障能力。

在航空工业成都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赵民看来,在跟进集团新战略的进程中, 成都所自身的发展目标更明确了,脚步更坚定了,胆子更大了。“外观国际形势变化、国企市场化改革、军队改革等社会环境, 对标世界一流航空装备、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要真正履行集团赋予的使命,成都所将着力构建科研、预研、服务保障协调并进的型号业务体系;勇担强军首责,不断提升装备研制质量;整合现有资源力量, 探索新型维修服务保障模式;立足军事斗争准备,瞄准体系作战需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赵民指出,目前成都所对接新战略, 已出台了17万字的战略规划,从型号预研、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党建文化等10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从一轮轮的迭代过程中,成都所所有员工也进入了头脑风暴并达成共识。“我们将围绕装备体系化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主战装备、预研支撑以及下一代装备的形态、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来看我们的路径是清晰的,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这两个战略方向也尤为重要,决定了未来储备的关键。关键核心能力、未来学科建设、人才匹配度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我们着力去突破。”无独有偶,赵民也指出,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颠覆性的创新,“我们需要的是勇气,需要的是丢掉以往的‘坛坛罐罐’。”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 当168架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战机飞跃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时刻, 我想这就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这‘一心’最生动的表达,更激发了航空人爱国、爱党、爱航空的使命和激情。”航空工业成都所党委书记李松指出:爱国主义要实现、新战略从理解到落地,都需要航空人用自己的行动、能力、创新、忠诚来实现。成都所有这样一群人,以人为本、创新为魂、报国为先,这是对集团新战略最生动的对接。以创新为魂,从不甘心做一个追随者;锐意改革,将精准化管理、体系化发展、国际化共赢推向纵深;协同合作, 与军队、兄弟单位、社会各界携手前进。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成都所今年建成了自己的展厅,全所员工分期分批进行了参观。在这里有研究所50余年一代代航空人奋斗的足迹,更深藏着航空强国的担当。“就是为了让大家找准自己在所里当下的位置, 更看清自己在未来历史上的使命和责任。”李松说,新战略引领着的奋斗之路,经得起实践检验。成都所的历史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也不是键盘敲出来的,而是大家一起奋斗出来的。

从这一代到下一代

创新永远是“灵魂拷问”

战略是一套执行体系。战略就是要突破组织、人才、管理上的瓶颈,解决现实的科研、经营痛点和管理问题。

对于拥有60多年发展历程的航空工业来说,“生存还是发展?”这确实也是一个灵魂拷问。

而贯穿其中永恒不变的唯有创新,包括组织方式、科研领域、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

领先创新力是企业做强的第一动力。只有拥有领先创新力,才能攫取“创新”的最大价值,做到在同一条道上比别人快, 选道和换道超车的能力比别人强。

关于创新,赵民说:“在创新的路上, 既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坐吃老本。这是条漫长的路,成都所将持之以恒高举创新旗帜。”李松说:“我们始终要遵循创新为本这一根本路径,少说多做。没有创新, 研究所就像丢了魂,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在成都所创新的路上,有一套完整的机制,确保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更有着每年500万“创新基金”这样的巨大红利刺激着年轻人创新的梦想。

“创新没有预定好的轨迹,也不是空中楼阁。所有的创新都凝聚着众人无数的心血,最后水到渠成。然后才有了大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喜悦。”成都所总设计师王海峰这样评论创新之路。事实上, 在设立歼10项目之初,是研制一型二代+的机型还是三代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对于飞机布局、航电、飞控等系统也有过很多争议。而所幸的是,宋文骢总师带领着团队,站在更高的位置,预判、定位、引领了未来。目标明确,技术途径明晰, 专业机制、队伍建设紧锣密鼓。“一型飞机的背后,是专业的变革,组织机构的变革。随着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突破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一个能承载三代机的研发基地、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的组织架构也逐渐形成。”王海峰说道。

谈起歼10B在珠海航展上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王海峰相当平静。“歼10B经过了大量的大迎角和气动控制、飞发一体等地面试验,不然我们怎么敢碰运气。”该型机的研制需要攻克飞机、发动机、飞/发综合控制、试飞等多方面的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推力矢量这一航空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这是飞发一体综合设计与应用的典型范例,也是航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他把型号的成功归功于有一支“嗷嗷叫”的团队,有一份“舍我其谁”的勇气。

“对于未来的研制方向,其实看得清和看不清都是相对的。在研发的进程中, 我们都会体会到从清到不清再到清的两次跨越。”王海峰说,针对未来威胁、作战形态等的演变,面临跨学科融合、新兴学科快速发展等,成都所正掀起新一轮的自我预判、定位、引领的进程。

“我们对于歼10B是非常有信心的, 因为成都所具备相当的实力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成都所副所长孙绍山告诉记者,歼10B从扩迎角包线到完成5个推力矢量的过失速机动动作,只用了3次,7天14个架次。这样的进展来自于飞行员对飞机的信任,也来自于航空人对飞机完整的技术体系的信心。“飞机的飞控系统是保障安全的关键系统,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毁灭性打击。我们要求机上可能出现的故障或者意外,都是被提前设计过的,在可控范围内的。”

这样的信心也基于对歼10飞机的放心。孙绍山介绍道,在歼10的研制进程中, 航空人在不断追求完美。其中有一项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了七八个版本。事实上,每升级一个版本,就像一次飞机的开颅手术, 风险很大。其实,有人曾提出该版本已经适用了,为何还要“升级打怪”?而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要飞得更高,更远!”

“每一代人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 也不是打翻前人的打法,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高瞻远瞩。”宋承志如是说。

就在今年,北航党委书记曹淑敏带着老教授们来到成飞洽谈。在成飞现场参观时,一位老教授被眼前先进技术所震撼, 动情地落下了热泪:“航空工业更多的未来将在这里产生。”

“未来的战争你追我赶,靠的永远不是人海战术、加班加点,而是研发制造模式的变革。”成飞产品研制部部长刘顺涛告诉记者,为适应新一代飞机制造的需求,成飞从技术本身的研发体系到整个项目管理体系进行了一轮变革。承接飞机设计单位的需求、产品定义;强调工艺的正向设计过程,由原来的试错型或者经验总结型的解决制造方法,过渡到通过科学描述提炼问题,通过模型化提炼成数学、物理等科学问题,从而解决工艺问题。在体系化方面,成飞也在解决一个“痛点”问题,即复制性差,通过MBES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建设,建立一套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和制造的融合。未来的发展更依托于专业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飞制造技术图谱中,共梳理出六个层级3466项技术;目前正在梳理20~30个核心重点专业,着眼未来5~10年的需求,设置岗位和人才队伍,让科技的力量颠覆生产力。

在成飞,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政策在支撑着庞大的发展未来。“我们在做航空技术体系梳理,着眼于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的核心专心进行人才布局。成飞现有博士40多人,未来2~3年内将达到百人博士团。”成飞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可为说道,“科学家是高地,科学家是未来, 科学家是长期的回报。在这点上我有同感, 我们要有领军人才的格局。”

在成飞,最近正在热烈讨论即将上线的“特殊人才津贴”。刘可为介绍,所有参与项目管理、技术工程和流程管理的人都在序列中。人力资源部将形成一套以技术交付物为表征的技术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体系。这项工程非常浩大,意在将技术、流程、项目细化成可衡量的颗粒物, 实行积分制对员工进行考评。“工程成效和技术成熟度是主要的导向。工程成效就是打粮食,解决当下的问题;技术成熟度是要增强土地肥力,培养未来的能力。以这两个为导向,以用户评价和实际成效评价为主的一套评价体系,辅之以信息化手段,将成为未来激励方式的重要方法。这是一套能够持续带动个人努力向前奔跑的体系。”

从工厂走向战场

从交付产品到交付战斗力

作为一个企业,下要接地气,要洞悉客户需求;上要通战略,聚焦于战略。两者之间怎么链接?靠组织、流程、人,客户化的组织和流程体系,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市场化改革首先要解决思维观念问题,重在建立客户观、市场观。要敬畏客户、敬畏市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价值为标准,让客户的所思所想成为企业所作所为,让客户观、市场观渗透到每一个干部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中。

对于服务客户,宋承志说:“我们要从工厂走向战场,从交付产品到交付战斗力。”蒋敏说:“我们有三个前出:前出交付、前出保障、前出服务。”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成飞在今年3月份成立了交付中心。

据蒋敏介绍,交付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员工走出去,先到各个驻地了解客户维护使用习惯、需求。因为每个客户的维护使用习惯都不一样,根据其所在的地理特点、作战的压力等有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需求对飞机进行调整。第二步是负责收集梳理交付客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回灌到制造端,形成责任业务落实的闭环。前出保障方面,探索片区化服务保障试点,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极大提升。前出服务方面,和客户配合更加密切,围绕客户的作战训任务,主动开展服务工作。

谈到今年的阅兵保障,成飞客户服务部部长马灵威作为一个参加了4届阅兵保障的老兵,欣喜地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变化:为更便捷、更高效地解决用户问题,成飞在驻地拉起了保密网,打通了服务保障任务的最后一公里。“相当于将成飞的办公室搬进了保障现场,并要求保障团队24小时值守。成飞在6个片区实行试点片区管理、属地化保障,集中管控。”马灵威表示,保障团队采取贴近式保障, 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实现飞机完好率、任务完好率、现场问题处理及时率、信息上报率4个100%。对现场的34架飞机进行了单机技术状态控制和管理,时刻掌握每架飞机的情况,对飞机的完好率和作战效能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全寿命服务保障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马灵威介绍,这个项目未来将会更加完善,如可以进行视频会议,实现专家坐诊等,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依托,成飞将不断形成从被动式到预防式到预测式的保障。

夏丽娜是一位来自总装厂的员工,硕士毕业后进入成飞工作刚刚1年多。她说:“总装的节点意味着任务的节点。现在可以说人人都在谈客户,努力完成从交付产品到交付战斗力的转变,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谈到客户服务,成都所副所长姜兵指出:“作为主机所,以前更多的是抬头看星空,即创新研发。随着我们的装备越来越多地走向部队,我们更多的将躬身向下,将目光投向客户。”成都所也进行了机构改革,新成立了服务保障部门,负责用户培训和服务保障工作。近年来,成都所在沈阳、成都和西安分别建立了培训中心,进行首装培训、改装培训、专项培训、深化培训,更贴近装备和军队的能力和状态。建立了外场信息处理平台,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视图查看外场情况,飞机状态等都能一一展现。和成飞共同建设了自主信息保障系统,厂所协同推进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成都所的每个人都是攀登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成都所的价值;把用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成都所的核心价值观。质量强军就是让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成都所副所长许泽主管质量工作,在他看来,质量是衡量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其背后是技术、管理、教育和文化等要素为支撑。涉及人员对于质量的要求,要在过程中落地,需要他们发自内心对事业的敬畏和热爱,更需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对于质量问题,既要超越客户的期望,也要超越对手的水平, 更要超过自己的思想能力。

“成都所成功背后的逻辑在于创新、突破规矩、喜欢自由。”许泽指出,要敢于向新技术要效益、要质量,要有自我提升组织能力的内在需求,更要始终将客户装在心里、深刻理解客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在创新和服务客户意识的引领下, 成都所玩起了“跨界”:跨领域重大项目, 成都所作为总体单位,牵头民营企业和院校、电科等所属企业共同开展工作。在该重大项目中,实现了航空、航天技术的集成创新,重新定义了项目流程,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组织架构、流程方法、角色定义的重大变革。

没有哪个领域天生独领风骚,也没有哪种模式注定高人一等。唯有所有追梦人奋力奔跑去追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航空工业将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建设拼搏到竭尽全力。

每一个走在航空路上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青春作画,更为航空工业的宏伟蓝图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