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弄潮儿” ——记航空工业西飞机身装配厂数字化智能装配单元班长胡洋 2019-11-05 

  

本报通讯员 刘潇瑞 李今晶

胡洋,航空工业西飞机身装配厂数字化智能装配单元班长,一个“90后”的年轻人。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在数字化装配的道路上一路奔跑,为了完成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化装配工作,他一直在默默地潜心努力着,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未来“智能工厂”的模样。

胡洋是大家眼里的“孙悟空”, 有72种变化,既是解决软件BUG的工程师,又是趴在地上的机械师, 还是坐在电脑前编写加工程序的程序员……只要生产现场不停歇,随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从事数字化装配工作5年,胡洋对各个项目的装配流程、操作要点和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早已烂熟于心,在工作过程中他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步操作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率。

当前,数字化装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与爬坡阶段。某型机大部件对接难度大、风险高,在环形轨设备制孔过程中,对接部位要进行精准加工, 出现了大量技术性难题。首先设备该如何精确安装定位就是一大难题。怎样做既能让设备精准定位又能保证产品质量?胡洋一连数日,反复琢磨, 在提出实施方案后,又与团队成员不断打磨、优化方案,经过反复测量验证,最终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定位问题, 使设备定位更准确,消除了整个轨道的变形。

为使环形轨制孔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胡洋带领团队完成了加工文件、软件功能、加装急停按钮、执行器运动路径、刀具、探孔效率等方面的优化工作,并完成了各方面流程固化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在部装数字化装配涉及的测量、调姿、运输、制孔、定位等各类设备中完成改进30余项。

团队工作涉及7个厂区,多种型号,胡洋带领团队进行一系列管理、技能革新,使机身装配厂数字化装配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周期、设备维护保养、班组文化建设及管理都有了长足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各类设备具备操作资质的人员均实现翻番, 班组内部广泛普及一人多机、一专多能,使得各类设备操作人员具备替代关系,生产周期更为稳定。通过资源整合与合理规划,大部件对接区自动制孔启动倒班模式,设备不停,人员两班倒,使制孔周期缩短一半时间, 同时缩短每班工作时长,极大消除疲劳作业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胡洋经常说:“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使大家都全面地进步,成为能干、能写、会总结的新时代技术能手。”

“我一直就干了这一件事,从未觉得辛苦,因为我一直期待着智能制造的未来。”朴素的言语,创新的思维,航空的梦想,智能的未来。胡洋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智能制造的“弄潮儿”,带领团队开启数字化智能装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