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 2019-07-20 

  

本报记者 梁晓英

2018年10月20日8时51分,一个巨大的白色身影轻盈地划开深蓝色的湖面,优雅地跃入空中。这是AG600“鲲龙”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首次水面起飞成功,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1年5月22日,随着军委民航局使用C-46型飞机执行广州市防治蚊蝇的飞行任务,揭开了新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历经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航空工业以通航产品制造为核心,以通航运营发展为推手,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通航产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实践者、通航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国家通航产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者。

2016年是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航空工业也乘着春风,对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中国航空工业敞开胸怀,以全价值链开放合作布局通航产业,我国通用航空产业逐渐开始花开两枝:一是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的通航制造业,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运营服务业。

瞄准市场 打开通航发展新天地

我国航空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服务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使命。通用航空器的研制生产一直是航空工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航空工业的核心主业之一。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企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通用飞机型号,促进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

1957年12月13日,我国第一架运5首飞成功。这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用途广泛的通用飞机。截至目前,国产运5系列飞机已经累计生产了1000多架,成为我国生产批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飞行作业时间最多的通用航空机种,被誉为“一代神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拐点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航空工业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成功研制出运12多用途运输机,这也是我国首个取得美、英、俄等国家型号合格证的国产民机。从1980年初运12开启生命征程后,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航空工业哈飞对运12Ⅰ进行了重大改进,先后研制出运12Ⅱ、运12Ⅳ、运12E、运12F型机。

当运12飞机出口美俄的消息爆出后,航空工业哈飞副总工程师、运12F飞机总设计师李先哲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很多人问他:“为什么是运12?”——是什么原因让这款中国民机在世界航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傲然屹立,并最终挺进发达国家?李先哲回答:“因为它一直坚持国际先进适航标准,一直紧盯市场需求改进改型,一直有优秀的团队坚守奋战,保证产品质量、服务和客户口碑。”这就是运12手持10国“护照”纵横于30多个国家地区的成功“秘笈”。如今,运12系列飞机已出口巴基斯坦、秘鲁、斯里兰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余架,是我国目前出口国家最广、数量最多的民用飞机。

运12系列飞机从孕育孵化走向羽翼初张,从走出国门再到翱翔全球,时间整整跨过了40多年,它已成为一个缩影,映射着中国通用航空制造在世界航空领域的升腾。经过50多年尤其是近几年的较快发展,航空工业加快通用航空产品开发,完善通用飞机产品规划,统筹国内外相关资源,逐步形成了全球化、全谱系、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的格局。目前已批量生产“小鹰”500、运5B、A2C、“海鸥”300、AG600等飞机,起飞重量从600千克到53.5吨,覆盖了活塞、涡桨、涡扇等各种通用航空产品谱系。航空工业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手段,探索出一条引领我国通用航空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主创新 彰显航空制造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所有创新的核心。”自主创新是航空工业创建以来,伴随共和国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因素。通用航空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的核心能力也要通过自我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来体现。

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显现出短板,航空工业急国家所急,把很大精力放在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研制上,为构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AG600飞机项目在国人对应急救援的迫切期待中立项。作为定位于响应和支持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门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AG600飞机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的迫切需要。

“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研制这么大体量的特种飞机,当属首次;放眼世界,类似型号的飞行器也不多见。”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说,AG600的起飞,正带领一个航空工业集群的崛起。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作为我国大飞机“三兄弟”之一的AG600从陆上首飞到水上首飞,仅隔了300天,彰显着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实力和速度。在AG600的研制过程中,航空工业积极探索实践“主承制商—供应商”的“小核心、大协作”研发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竞争力培育,开放一般性产品和资源,提升供应链管控能力,培养了20多家系统级成品供应商,带动辐射了民机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和适航能力提升。

立足自主创新,AG600飞机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机机体结构、动力装置和主要机载系统100%由国内配套。百余项大型试验、3000余项设备安全性试验、300余次适航审查会议,数千个零组件制造符合性项目、数万个制造符合性检查工序……这些数据更是记录了航空工业扎扎实实开展自主创新的方式和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水轰5的研制到现在AG600的首飞成功,航空人在不断攻克难点和关键技术中逐渐掌握了水陆两栖飞机领域的众多核心技术。

就是一项这样的国之重器,在水上首飞成功当日,一年内第二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AG600飞机水上首飞圆满成功,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希望各有关方面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创新发展,再接再厉,大力协同,确保项目研制成功,继续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要实现航空强国梦想,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航空人的路从来只有一条,那就是自主创新,这条路航空人一走就是几十年。作为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种,“小鹰”500的成功研制,打造了我国自己的通用飞机品牌,通过该机的设计研制,航空工业摸索出一条自主运作、自筹资金、强强联合的通用飞机开发研制道路。由航空工业通飞和航空工业特种所联合研制的“海鸥”300飞机,是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水陆两栖飞机,填补了5吨级以下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提供了一种用途广泛、性能先进、适应性强的轻型水陆两栖飞机。

航空工业通过构建通用航空产品研发的创新体系,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市场需要的通用航空器,以产品创新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未来,人们会在中国通用航空工业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走上越来越坚定的自主创新之路。

国际合作 统筹全球发展资源

通用航空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拓展航空工业新空间的必然要求。航空工业立足我国发展通用航空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国际并购、合作生产和联合研制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在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显著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航空产业高度全球化的市场特点注定了产业的全球化供应链的特征。因此,航空工业必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打造全球化的产业链能力,在通用航空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端、制造端、营销端的整合、消化和学习,实现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协同。2011年6月,航空工业成功收购了全世界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西锐飞机公司。收购后,航空工业从优化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控两个方面入手,推进西锐公司的良性发展。同时,构建国内外协同互动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体系,跨越式地提升了航空工业小型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和市场营销水平。西锐飞机持续扩大在私人飞机国际市场的领导地位,西锐PC项目取得中国生产许可证,首架取证机于2018年实现首飞并交付。西锐公司在引领活塞式飞机发展的同时,创新研发了单发喷气式小型公务机,实现企业和产品的超越。“愿景”SF50喷气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结构设计、飞行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被誉为“革命性和创新性的飞机产品”,已获美国联邦航空局完整的TC和PC证,以及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型号认可证。2018年“愿景”还以“世界首款带整机降落伞的单发私人喷气机”的创新设计理念获得2017年度“罗伯特·科利尔奖”。目前该机已完成大部分FAA取证工作并握有500多架订单,目前正进入批生产和交付客户阶段。

合作生产能够快速引进成熟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航空工业不断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提升自己的研制生产水平。航空工业与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合作,采取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国际合作生产及研发的方式,在国内组建总装生产线,提升技术和品牌管理水平。2012年,珠海中航赛斯纳飞机公司、石家庄中航赛斯纳飞机公司合资经营相继签约。2013年12月18日,双方举行了中美合资赛斯纳208B飞机下线交付仪式,合资公司当年成立,当年交付飞机。目前,中美合资生产的赛斯纳208B飞机已经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多用途飞机市场的主要机型之一。2013年,珠海生产基地加快组建合资公司的步伐,首批“奖状”公务机于2014年珠海航展期间交付用户。

航空工业在国际并购和合作生产的基础上,与国际先进机构联合研发,开展风险合作。联合研制既能发挥自身已有的技术水平,又能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己的能力。2015年7月与法国飞鲸控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面向全球交通运输市场,开展重载飞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目前,浮空飞行器的发展已明确纳入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航空工业通飞战略发展方向之一。此外,航空工业通飞正在探索与国际先进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研制先进公务机,占领通用航空的高端市场。

两翼齐飞 以运营服务为推手

近年来,通航产业在全国两会上一直被广泛关注,代表委员们呼吁通航产业发展的声音也逐年增强。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所说:“我一直很看好通用航空产业,尽管它发展缓慢。”

通航产业打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扇大门,开辟了一个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不仅是经济上新的增长点,更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通用航空在巩固农林业等传统作业领域的基础上,“通用航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通航+短途运输”“通航+航空医疗救援”“通航+航空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通用航空在海洋维权、抢险救灾、重大活动保障、军事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作为国家通用航空制造业的主力军,航空工业在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同时,还联合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优势区域协同拓展通勤航空、航空旅游、航空俱乐部和综合体、航空文化创意等新兴业务,创新通用航空产业形态,塑造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只有航空制造和运营服务“两翼齐飞”,通用航空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腾飞。

为解决边远地区出行难问题,2013年,航空工业通飞与内蒙古自治区合资组建呼伦贝尔中航通航,后增资扩股成内蒙古通航,在内蒙古全境试点开展通勤航空业务(短途运输),开展以小机型、小机场、小航线、低成本为特点的航空服务。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壮大,内蒙古通航已成为国内从事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企业机队规模最大、航线开通及载客人数最多、运营区域最广、安全运行记录最优、资质取得最全的企业。珠海通航、河北通航等也积极探索短途运输,成功开通荆门—武汉、海拉尔—加格达奇、海拉尔—扎兰屯等多条短途运输航线。航空工业正努力将短途运输成功模式推广至全国,与各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在商务包机、低空旅游等产品上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阔的合作,让全国人民享受到通用航空安全、便利的出行模式。此外,作为我国民用直升机的先锋用户,中国飞龙在特大抢险抗灾、空中安保、森林防护、重大节日保障天气等方面一直默默工作在人们的视线背后。

航空工业还积极利用通航运营的资源优势,拓展飞行销售和代管、私照培训、空中游览及航空科普教育等业务,使“爱飞客”品牌成为通用航空领域的知名品牌。开展“通航+旅游”,积极开拓低空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各爱飞客俱乐部、综合体在珠海、荆门、武汉、淄博等地,与国家级旅游景区合作开展了“雾凇节”、空中赏花、浪漫求婚等特色空中游览和飞行体验活动,依托爱飞客航空小镇推出“启航之旅”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实现通航与全域旅游的深度结合,积极建设区域低空旅游经济生态圈。

多措并举形成全民通航氛围,“爱飞客”飞行大会火爆举行,航空文化普及活动如火如荼。航空文化创意产业既是通用航空产业的延伸,也能够培育和带动航空消费,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航空工业通过每年举办多场飞行大会,让更多的人走进航空、了解航空、热爱航空,为航空产业发展奠定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进而凝聚起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起航,在艰难中突破;成长,在改革中创新。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不断探索和开创通航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航空人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带动通航产业发展,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开拓新时代通航产业新天地,助力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