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 为国铸剑 2019-07-06 

  

本报记者 马丽元

2018年11月6日,备受期待的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在广东珠海如期拉开帷幕。开幕式首日,“黑马”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以“榔头”机动、“赫伯斯特”机动、“眼镜蛇”机动、“直升机”机动等四组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动作,燃爆现场,成功抢占“C位”。几天后的航展闭幕日上,恰逢中国空军69周年纪念日,4架歼20以编队形式闪亮登场,其中两架歼20战机突然开启主、侧弹舱,霸气“炫腹”,引得全场观众惊叫连连,高调抢回本届航展“C位”。

从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公开首秀,到歼20战机首秀“腹肌”,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战机你追我赶称霸“C位”的背后,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突飞猛进、一飞冲天;是我国自主研制关键技术的日新月异、扎实推进;更是航空工业不忘初心、航空报国的实力凸显、担当有为。

策马扬鞭奔万里,回首不忘来时路。

犹记得,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了!从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形成, 航空工业一路风雨兼程。

犹记得,和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在长时间“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中,中国航空工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装备研制体系,航空装备实现“从三代到四代、从有人到无人、从空域到全域”的跨越。一代代航空人始终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坚持以向军队交付优质装备为目标,秉承“部队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的理念,努力为国家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和产品,用一流装备和服务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航空梦、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砥砺前行。

初创:创业维艰 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建国初期,百业待举,国家经济极为困难。但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正式宣告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

当时,国家对航空工业进行了大规模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仿制的过渡。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此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声速喷气式飞机歼6试制成功。同时,还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制造了初级教练机初教6,开始了自行设计的尝试。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表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仍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的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配套生产能力。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实现设计定型,转入成批生产;1966年试制成功2倍声速的歼击机歼7;1969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期间,我国战术导弹研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国的“劈雳”1号空对空导弹、“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等相继试制成功,投入成批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战术导弹的历史。

转身:改革开放 在变革中走向世界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吹响进军号。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全面实践改革开放,要求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经历“文革”的磨难和发展徘徊,1978年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虽初步建成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的基本工业体系,但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等能力水平仍明显落后;向军队提供的最先进主战装备仅为二代机;面临着多型机研制下马或暂缓等实际问题,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已大批量装备三代战机,航空工业对国防力量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落后。

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快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要求航空工业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和其它民用产品;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航空科研起点;积极开展航空产品对外出口。为贯彻这一系列指示,航空工业提出了“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飞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明确了“在新机研制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产上有所突破,在扩大出口上有所突破”的目标。为此,中国航空工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航空工业坚持科研先行,自行筹资开展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军品质量保障水平,有力支撑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转变,由装备仿制向自主研制的转变,由以国内航空装备供应为主向内供外销相结合转变,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同时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项目管理的转变,成为改革开放的伟大见证者和先遣队。

再出发:新纪元里 挺起共和国的脊梁

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纪元,中国航空工业紧跟我军战略转型的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用十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年来,航空工业进一步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坚守航空工业制高点、支撑大国强军战略”的战略观,“主业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产业兴”的业绩观,“部队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的客户观和“非为人而为己、非眼前而长远”的质量观,为航空装备建设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

以“大运”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成为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航空装备从中小型到大中型的跨越。以歼20飞机、“鹘鹰”战机为代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能够自主研制隐身战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战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从非隐身向隐身的跨越。以歼15飞机为代表的多型舰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标志着我国航空装备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的巨大跨越,正推动我国进入以空强海的新时代。以歼10、歼11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和系列发展为代表,完成了我军现役航空主战装备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成功研制和批量装备为代表,实现了直升机研制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之后,能够完全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空特种装备从无到有,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跨越。以“翼龙”系列无人机批量出口国外为代表,标志着我国高端无人机系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航空装备实现了从有人到无人的巨大跨越。以“闪电”等系列导弹为代表,我国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以“枭龙”“猎鹰”、K8飞机、“翼龙”无人机和“霹雳”系列导弹等为代表,打造中国航空防务精品品牌,航空军贸从传统市场逐步拓展到拉美等新兴市场,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实现由二代机向三代机、由有人机向无人机的巨大跨越。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极大完善了航空武器装备体系,目前我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助力我国国防力量开始逐步实现以空固土、以空强海的华丽转身。

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20余型近200架飞机组成10个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全国人民的检阅,机型数量和飞机规模创历次阅兵之最。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完全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生产的18型129架战机参阅,其中歼20、运20、歼10B、运9等重大装备更是首次参加阅兵,举国赞叹、世界震惊。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航空工业支撑我国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安全需求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明确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航空武器装备作为现代战争的首战装备、决胜装备,在“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空军战略、“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海军战略、“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陆军战略中使命重大。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

新时代新征程,航空工业将始终肩担保军之责、手擎强军之剑、瞄准“打赢”目标,在强军兴军的使命催征下,全力建设强大的航空工业,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