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段匠心 ——记航空工业光电所优秀共产党员孙雪强 2019-05-24 

  

本报通讯员 李方亮 刘博

某日,在航空工业光电所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厂房里,有几个人正围着测试台做试验,有人操作转台,有人发送指令,有人监控返回状态,有人做记录,几个小时下来,大家的脸上都是汗水。这是孙雪强工作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验收日,这份工作他已经重复了近十年。十年来,他从调试线上懵懂的“新兵”到“技术牛人”, 承担了许多型号光雷的系统调试和交付工作。

“小陈,这个调试指标在验收时一定要记清楚。”看着新来的员工认真做着记录,孙雪强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

那时,学电学出身的孙雪强对光学、机械学并不熟悉,但上班第一天的工作就是大型光电产品的装调,看到周围师傅们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头头是道,他心里很是羡慕。为了能够快速进步,孙雪强随身带着笔记本,将遇到的任何问题认真记下来, 虚心向师傅们求教,下班后再静下心来研究数据、总结心得。这个习惯也成为了他工作上的“法宝”。

对于经常在现场调试交付的孙雪强来说,对于故障的分析判断,他有自己的一套“望、闻、问、切”之法, 颇像中医诊病的手段。他总能在故障信息中捕获到症结所在,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查证,找到故障背后的原因。

一天,在某型光电产品的光路调试过程中发现组件内部工作时有异响。组件内部有涉及方位、俯仰、消旋的动作机构和环控风机、制冷分系统、多种电路板以及密密麻麻的线束,在对组件内部进行逐一隔离定位时,并没有发现异常。组件内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观察和测试,突发的异响时有时无,一时间排故工作没了思路, 陷入停顿。就在大家耐心耗尽,认为产品工作指标一切正常,异响可能是个体差异所致时,孙雪强坚持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确保交付产品没有任何隐患。

寂静的深夜里,孙雪强在工作区踱步思考。突然,他冒出一个新想法:“把组件内部分系统和单元平移出来, 让它们保持和原来一样的布局和状态, 整机的功能测试和相对结构效果一致,故障产生后可观可测,这样或许可以!”想到就马上行动,孙雪强立刻重新梳理线束类型,连夜赶制加工了几束测试电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测试监控线。第二天一早, 他迫不及待地把产品按照预期方案进行了再测试,果然在故障出现的时刻观测到了电流上的微小变化,最终故障精准定位,迅速排除。随后,他又举一反三,提前在整机环节下通电联试,避免了内部单元重新拆装造成的大量工作。

“作为调试人员,一定要熟悉产品内部的结构关系、电路原理、线路往来、甚至是线路上的焊点位置,做到庖丁解牛,碰到问题才能游刃有余。”这是孙雪强最常说的一句话。截至目前, 他和他的团队已累计分析处理故障300余项,并实现技术改进几十项。

作为“85后”的孙雪强用十年时光磨砺出一段匆忙而又充实的匠心之路。未来,梦想与匠心同在,他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