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砥砺奋进 四十年“七大跨越” ——航空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回眸 2018-12-1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谭瑞松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罗荣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解放思想、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中迸发活力,在搏击市场中强筋壮骨,在走向世界中锻炼成长,实现了“七大跨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航空工业集团,为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62位,连续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

实现了航空工业

从传统国企到现代公司的跨越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部署,航空工业发挥“闯”和“创”的精神,勇立国有经济改革的潮头,勇担军工行业改革的先锋,做试点、探路径、积经验,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激活力,推动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一)推动企业管理体制变革,实现由政府“衙门”到现代企业集团的深刻转变。航空工业顶层管理机构的变革,是我国党政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的机构经历了七次大的改革,航空工业作为关涉国家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紧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步伐,在总部管理机构层面先后经历了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和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六个阶段七次改革,2017年又根据《公司法》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而将一个国务院经济职能部门变革为真正的现代企业组织,实现了从政府“衙门”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深刻转变。

(二)推动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实现由全民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的深刻转变。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依靠国家、自我造血和自主融资能力差等问题。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航空工业逐步通过产权改革,筹集资金、完善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动力。一是成立产业基金。1993年在香港成立我国第一个产业投资基金——中国航空基金,并以此平台引入外资,解决民品自我积累能力差导致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二是招商引资,建立合资企业。典型的有成发公司的“三联”战略:“外联老外(外资)”“上联老大(国企)”“下联老乡(民企)”,以此形成了一厂多制、产权多元化的新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发展活力。三是积极推进资本化运作。1993年6月,飞亚达股票率先在深交所上市。党的十四大后,国内资本市场开始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1994年航空工业开创性地提出以西飞国际为基础,“捆绑”哈飞公司、陕飞公司等七家单位在香港上市,尽管因多种因素未果,但也积累了经验。到2003年,中航科工“捆绑”哈飞、昌飞、洪都等公司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是国内军工央企第一家。截至目前,航空工业已拥有国内外上市公司28家,资产证券化率超过65%。现在,正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江航公司已列入国防科工局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2017年以中航黑豹为平台,完成了沈飞集团的重组上市,成为军工行业当前上市的最核心军工资产等等。产权多元化改革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迈进,推动主业更加集中突出,机构更加精简精干,管理更加高效顺畅,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三)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实现由厂长负责制向现代公司治理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下属单位主要实行厂长(所长)负责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吹响了企业改革的号角。航空工业敏锐抓住改革动向,最先向中央要求进行控股试点,并于1994年被批准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三家企业之一。在试点过程中,航空工业开创性地提出,以产权为纽带,构筑科学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的设想,即:总公司经国家授权,作为投资主体,统一经营航空工业国有资产,着力优化国有资本投资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向国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企业内部形成总公司、企业集团(专业公司和大型企业)、基层企业为基本框架的层层负责关系。尽管这些改革设想因种种原因没有落实,但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阶段,在国家诸多政策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航空工业所积极倡导的由国有企业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当前,航空工业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并通过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以及实行“董(董事长)、书(党组或党委书记)、法(法人)一体”等方式,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实现了航空装备对世界强者

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

40年来,航空工业始终坚持航空为本,把保军强军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和军队战略转型的需要,充分把握航空装备研制规律,推动装备发展从“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向“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转变,实现了对世界先进航空工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从二代向四代跨越。2004年歼10飞机设计定型并批量列装,实现我国航空装备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进入新时期,以“闪电”等系列导弹为代表,我国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以歼20飞机、“鹘鹰”战机为代表,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能自主研制隐身战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战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从非隐身向隐身的巨大跨越,使空军综合作战能力跃上新台阶。

(二)从中小型向大型的跨越。以运20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航空装备从中小型到大中型的巨大跨越,我军全域行动、全时反应、全程使用的强大投送力量逐步形成。

(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以歼10、歼11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和系列发展为代表,推动中国军机正在向以二代装备为主向以三代装备为主的巨大跨越,装备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以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使我国成为继美、俄等国之后能够完全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的国家,实现了航空武器装备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跨越。

(四)从陆基向海基的跨越。以歼15飞机为代表的多型舰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的巨大跨越,推动着我国进入以空强海的新时代。

(五)从有人向无人跨越。“翼龙”系列无人机批量出口国外,标志着我国高端无人机系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航空装备实现了从有人到无人的巨大跨越。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极大完善了航空武器装备体系,我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助力我国国防力量开始逐步实现以空固土、以空强海的华丽转身。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完全由航空工业研制生产的18型129架战机参阅,其中歼20、运20、歼10B、运9等重大装备是首次参加阅兵,举国赞叹、世界震惊,扬了国威、壮了军威。

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

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

航空工业把发展我国民机产业作为使命任务,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民机产业发展道路,经过40年的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主供给能力,形成了“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AC系列民用直升机和AG系列固定翼通用飞机三大产品系列,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

在涡桨支线飞机方面。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国内航线全部被进口飞机占领的情况,航空工业奋起直追。1986年1月,运7-100飞机正式投入使用,一举突破了国产客机在国内航线运营零的纪录;到1990年底,运7系列飞机共交付65架,在160余条航线上累计安全飞行了15万飞行小时、15万次起落,成为当时中国民航支线客机最大的机群。进入新时代,“新舟”涡桨支线飞机不断改进改型和系列化发展,形成了客运型、货运型、公务型、海监型、增雨型,多型并举、多用途发展的新格局;其中,最新的“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全新研制的“新舟”700飞机研制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新舟”系列飞机累计交付100余架,在18个国家和地区32家用户的近300条航线上运营,为打造国产民机品牌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民用直升机方面。我国民用直升机起步晚,从20世纪才开始逐步进入。得益于直升机天然具有军民两用特征,经过1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从1吨级到13吨级相对完整的AC系列民用直升机产品谱系,品牌形象日益突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其中,自主研制的2吨级AC311轻型直升机、4吨级AC312中型直升机和13吨级AC313大型直升机,都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批量销售。特别是亚洲最大吨位大型高原直升机AC313成功飞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圆满完成高寒试飞并取得A类适航证,结束了国产直升机不能上高原的历史。全新研制的3吨级直升机正加快推进;与法国空客公司对等合作研发的新一代先进7吨级直升机AC352/EC175,正开展取证试飞。

在通用飞机方面。实现了活塞、涡桨、喷气公务机、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器等产品全面发展格局。其中,AG600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陆两用飞机,也是国家三个大飞机项目之一,于2017年完成陆上首飞,党中央、国务院为AG600首飞成功发来贺电;2018年10月20日完成水上首飞,习近平总书记致电表示热烈祝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表示祝贺,极大振奋了全行业的士气,进一步激发了航空人“航空报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领世AG300、轻型喷气公务机愿景SF50首飞成功;运12是我国第一个取得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的飞机,也是唯一先后取得英国CAA、美国FAA型号合格证的机型,现已远销缅甸、尼泊尔等30多个国家,销量达120多架。为快速提升研制水平,并购了美国西锐飞机公司、大陆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国外企业,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其中,大陆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公司,是唯一能同时提供航空煤油、汽油全系列活塞式航空动力的企业;西锐公司连续几年交付超过300架飞机,稳居细分市场世界第一的位置。

此外,航空工业作为主供应商,全力支持了中国商飞C919、ARJ21研制和生产交付。航空工业所属50多家单位承担了C919整个机体90%以上结构工作量,在航电、机电、起落架等11个主要子系统项目上与通用电气、霍尼韦尔、汉胜、赛峰等展开50/50对等合资合作,还承担了多项重大试验试飞任务,有力支持了C919的研制和首飞。

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

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从飞机维修起步的航空工业,自主研制能力从零开始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立足自主研制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坚持对外合作,坚持跟随创新、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协调并重,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一)坚持科研先行,强化创新基础。1978年,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历史性地提出要“科研先行”,开启了我国航空科研的新篇章。此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航空科技发展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到工程发展的科学路径。航空科研投入也从完全依靠国家转变为国家投入与自筹并重。早在1985年,航空工业就设立航空科学基金,支持在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探索研究,这也是我国设立最早的科学技术基金之一。通过自筹资金,航空工业针对部队装备建设急需,加强基础研究和项目预发展,开展了以“鹘鹰”“翼龙”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提前突破关键技术,为国家立项节约时间,探索了航空装备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仅近五年来,航空工业通过设立航空科技创新基金,累计投入数十亿元,支持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在航空科技前沿领域与国外强者展开竞赛,一些领域已有重大突破。

(二)完善科研基础设施,保障科研高效运行。在科研实施和试验手段方面,通过40年的持续发展,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初航空科研设施不足、试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航空科研发展需要的状况;构建了由航空研究院、27家科研院所、46家国防及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7家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形成了能满足风洞、强度、结构等航空试验的基础设施。在研制手段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研制方式,通过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建设了多项目并行协同数字化平台,建立了异地多厂、所协同研制体系,构建了从需求、设计、制造、试验等全过程的三维数字化应用体系,使研制模式向大系统集成、高度并行和多组织协同转变,极大提升了型号研制的效率和质量。以某项目为例,部装周期缩短1/3以上,装配不协调问题减少70%以上,研制整体进程大幅缩短。由于成效卓著,工信部在航空工业设立了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现在,航空工业正紧跟智能化发展潮流,推进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建设等工作,科研基础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开放创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航空制造业涉及的技术专业和工业门类非常宽泛,注定航空产品研制生产是一个广泛合作的模式。特别是近些年来,航空工业按照国家军民融合战略部署,加快走开放创新、融合创新之路。与19家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实施“航空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航空工业创新基金每年向每个单位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主要用于技术成熟度1~3级的基础研究,如3D打印技术在航空型号研制中的应用,就是与北航合作的成果。还把产学研结合拓展到国外,与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大学技术中心,开展创新合作和人才培养,力求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

40年来,航空工业共获国家科技奖365项,其中,一等奖25项、特等奖7项;获国防科技奖6747项,其中特等奖6项;专利申请超过6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近4万项;累计专利授权近3万项。

实现了航空工业

从以军为主到军民融合的跨越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也是最具军民融合发展潜力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航空工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自成体系的布局,大幅提升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效率和效能。

(一)坚定执行国家战略部署,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并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举措,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军民结合、以民养军”,20世纪初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军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态势。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军品订货骤然下降的压力,航空工业按照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民用产品,迅速从单一军品转变为军民结合发展,度过了全行业生存危机,也为“短缺经济”时代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不断加强军民融合顶层设计与统筹布局,于2017年6月发布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航空产业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资本融合度显著提高,国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并明确了8项发展重点和3个70%的军民融合指标要求,配套出台了“1+N”改革制度体系。航空工业已在2018年颁布《军民融合发展行动纲要》,系统指导全行业军民融合工作在主要方向、重点领域、重要项目、重大工程、关键环节的聚焦发力,以切实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为国家战略提供更好的支撑服务。

(二)积极开放军工产业链,不断提高航空产品社会化投资、配套力度。在计划经济时代,航空工业都是自我配套、封闭发展的。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航空产业链不断开放,社会化配套比例越来越高。譬如,在大运项目1000多家参研企业中,民口企业达600多家,其中有400多家是民营企业;AG600飞机98%的结构及系统零部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目前,航空工业12家主机单位的民口/民营供应商数量占比超过50%,53家辅机单位的民口/民营供应商数量占比平均值超过75%,民口/民营企业已成为航空工业供应链的重要力量。同时,推动航空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产品的总装集成和测试、产品设计和试验以及关键环节的关键能力,对普通数控加工设备等一般能力建设投资进行严格控制。2017年装配测试和数控加工设备的投资占比从原计划的39%压减至实际的31%。后续,航空工业将继续在保证国防资产与能力安全的前提下,面向全社会开放航空产业链上所有配套的法人企业股权,并选取下属的宏光公司、安吉公司作为市场化资本合作试点,率先放开股权,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转型升级,探索构建新型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高效航空供应链体系,不断推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指导下,航空工业迅速发展民品,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从“有什么干什么”转变为应用航空高科技有计划的开发重点产品,从“应急之策”变为战略选择,从不够重视民品质量转变为积极主动创立民品品牌,从单一的军工企业转为军民融合型企业。经过努力,航空工业民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从1979年7.2%上升到了2017年的73%,成为支撑航空工业发展、推动航空产业腾飞的重要力量。目前,航空工业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三同”原则,沿着“高端装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三高”方向,发展民品产业,通过航空技术转移、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中航光电、天马微电子、耐世特等近10家企业进入所在行业前十,并努力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工业级无人机以及虚拟现实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四)强化军民资源共享,提高航空科技的技术外溢。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相对封闭,基础设施独享、技术标准独立,随着军民融合深入推进,逐步实现了资源与社会共享。一是贯彻国家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打造军民融合标准化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提高军民标准的互通与融合。二是推进航空重点实验设施设备向社会开放,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现已开放近百项试验设施设备,供社会使用。三是积极落实“双创”战略,以自身技术资源和产业生态为核心打造“中航爱创客”平台,开放共享万余项科技资源,实现军民需求对接万余次,服务3000余家中小企业,牵引带动100亿元意向投资,开始孵化近100个优质项目。“中航爱创客”既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社会创新创业增添了新动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入选国家“互联网+创新创业”典型实践前十强,被发改委批复为“双创”示范基地,并成为工信部“双创产业联盟”的成员。

实现了航空工业

从国内企业到跨国公司的跨越

航空工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开放合作是这一行业的重要基因。40年来,航空工业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融入了世界航空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壮大,成长为国际化的航空产业集团。目前,航空工业正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空中丝路”计划,加快开放合作步伐,为新时代大国外交战略多做贡献。

(一)坚持引进来,聚集全球资源。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航空工业对外合作的大门吹得更开了。1979年,航空工业与原麦道公司签署了第一份来料装配合同,拉开了我国航空转包生产的序幕。40年来,航空工业的转包生产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国外主要航空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波音、空客多个大型民机项目的一级供应商和零部件唯一供应商,实现了从生产零部件产品向生产大部件和系统级产品的转变,从产品和技术层面合作提升到资本层面的合作,从一般供应商向系统级供应商和风险与收益共享伙伴转变,在世界航空产业链中的竞争位势不断提高。

(二)坚持走出去,提升竞争力。发挥军工优势,积极拓展航空军贸业务。1979年,航空工业率先成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成为我国军工行业最早的外贸公司,打破了“不当军火商”的旧思维。40年来,军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谱系不断完善,实现从歼7战斗机、K8中级教练机等型号为主,升级为以“枭龙”战斗机、“猎鹰”L15高级教练机、“翼龙”无人机等型号为主,实现了从二代机向三代机、从中级教练机向高级教练机、从有人机向无人机的跨越,基本形成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高低搭配的产品谱系。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与产能合作,合作业务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领域逐步聚焦,总体战略逐渐清晰,形成了“空中丝路”计划框架,制定了《“一带一路”暨产能合作指导意见》,明确了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方向和着力点。大力推进民机出口,“新舟”系列飞机累计出口交付57架,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机的国际影响力。运12系列飞机累计批量出口交付99架,客户遍布全球33个国家。加快高端制造出口,液晶显示器、印刷电路板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相关产业领域的全球重要参与者。

(三)坚持全球视野,国际化布局初步形成。40年来,航空工业逐步从国内走向国外,国际化布局从无到有,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不断前进。2017年底,航空工业实现国际化收入932亿元,占集团公司全年总收入的23%;海外资产超过1000亿元;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境外机构,海外雇员近3万人;初步构建了境外投资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体系;并购了美国西锐公司、奥地利FACC、耐世特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国际化布局初步形成。

实现了航空工业综合软实力

由弱到强的跨越

改革开放后,航空工业十分重视企业软实力的培育,始终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抓”,不断探索和积累,推动软实力由弱到强持续提升,为航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有效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作为军工央企,航空工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维护中央权威,落实中央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违法行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狠抓党的建设,运用工程管理的思维,构建了“1122”党建工作体系,以体系化设计对党建工作进行全流程闭环管控,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健全党的基层组织,重点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兼并收购公司、新组建单位、改革改制单位、境外分支机构、型号研制团队等党组织建设,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

(二)塑造了航空工业的精神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在航空工业面向市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始终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品牌。结合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提炼形成了“飞豹”精神、“歼10”精神等重点型号精神,彰显了航空人航空报国、无私奉献的精气神。铭记“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持续丰富航空人的精神特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进入新时代,航空工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空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凝练“航空报国”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忠诚奉献、坚守担当,敬业精业、创新超越”的精神。“忠诚奉献”,就是铭记党中央赋予航空工业的初心,为党尽忠、为国效命,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坚守担当”,就是排除各种纷扰,克服巨大压力,迎接严峻挑战,意志坚定、执着坚守,为建设航空强国鞠躬尽瘁、百折不挠。“敬业精业”,就是对航空事业无比热爱、倾心投入,锤炼高超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把工作做专做精做深。“创新超越”,就是瞄准航空科技最前沿,自主创新、赶超跨越、引领潮流,夯实航空强国基础,支撑民族复兴大业。同时,航空工业积极用诚信经营、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卓越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在肩负强军首责、促进经济建设、服务社会民生的同时,在节能减排、救灾救援、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扶贫机制,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驻村扶贫干部。

(三)培育了一支航空报国的英才队伍。人才资源是航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40多年来,航空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强国等战略部署,聚焦航空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热爱航空、矢志报国的优秀人才,一棒接一棒地推动航空事业的发展。40年来,几代航空人立足航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之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敬可爱的航空楷模,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罗阳等一大批航空英模,铸就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个丰碑。目前,航空工业有员工约46万人,拥有两院院士13人,拥有5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3000余名政府特贴专家、6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00余名“全国技术能手”,为航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保障。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现场,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悬挂着“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等口号横幅,这些标语已经成为了每一位航空人的座右铭,激励着装备研制全线拼搏奋斗、攻坚克难,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而不懈奋斗。

长风破浪四十载,承梦远航傲苍穹。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信改革开放符合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只有开放才能谋生存。迈进新时代,航空工业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挥“闯”和“创”的精神,拓宽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