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飞行试验人的报国情怀 2018-12-04 

  

本报通讯员 杨加一 晏勇

初冬,天气慢慢变冷,走进工作区大门,忙碌的人群和匆忙的脚步提醒着人们年关将近。此时的航空工业导弹院飞行试验专业室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专业室所在的厂房很高、很大,里面整齐地摆满着产品箱、设备箱、试验车。飞行试验室的袁冲和结构室的两名同事正在装箱,除此之外,不见其他人。二楼的办公室面积不大,桌椅摆放很紧密,墙上挂着许多荣誉牌匾。杨长启一个人在专心写材料,看见有人来,他停下手里的工作。一年里,大家要奔赴多个试验地点,外场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单位的时间。尤其是年底,各大外场试验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近20人的专业室很少有超过5个人的时候。“这已经是专业室的常态了,我过几天也要奔赴外场,办公室就更冷清了。”杨长启话音刚落,飞行试验专业室首席专家刘未学走了进来加入话题,介绍起专业室的情况。天南海北,雪山沙漠,一幕幕,一景景,夹带着拼搏的火热,映入眼帘……

某试验外场,是试验任务的主战场。这里有大漠戈壁迷人的风光:落日余晖映红天边,透过漫天的红霞投射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上,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对于长年累月驻扎在这儿的外场试验队员来说,此番美景不过是外场生活普通的一部分。每年都要在这儿待上好几个月的他们,更了解大漠戈壁的黄沙和飓风、严寒与酷暑,以及那难以忍受的思乡之苦。

专业室副主任黄信安,从今年8月起就一直待在这里。在飞行试验专业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他承担了科研、主机配套以及其他多项任务。“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黄信安为了工作付出诸多,每次和女儿通话,孩子都要问:“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他总是笑笑,望着大漠戈壁,把想念默默埋在心底。

卞致敬是这里的老面孔了,他总结做好外场工作需要两个字——“耐心”。此前,他所保障的批检和配套工作进行得不太顺利,问题不断涌现。与问题抗争了几个月后,试验任务终于取得阶段性成功,另一项产品的试验任务也顺利完成。卞致敬长舒一口气,真可谓是熬出来的胜利。

对内陆长大的人来说,能去海边做试验,欣赏美丽的海景,品尝美味的海鲜,一定会觉得是个美差。然而,对专业室的人来说,去海边做试验却是一场“恐怖”经历。因为采集数据的原因,试验时一部分队员必须要在飞机上进行操作和传递数据。上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在飞机上试验是个极其难受的工作,空间小,振动剧烈,试验中发生呕吐是必然结果。尽管如此,为了工作需要,专业室的组员们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任景光是飞行试验专业室的组长,今年已经40多岁了,这个年纪的人在剧烈振动的飞机上试验,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挑战。这一天,试验队员们按照计划直奔试验海域。低空飞行气流复杂,颠簸剧烈,任景光一边盯着计算机屏幕,一边不时地报告位置关系。大概飞行半小时后,剧烈的振动加上过度的精神集中,任景光胃里开始冒酸,胸闷气喘,他抓过一个呕吐袋,吐了出来。胃里感觉舒服一些,任景光喝口水,继续试验。过了一会儿,相同的反应再一次出现……就这样,一连换了好几个呕吐袋,任景光硬是在飞机上坚持了3个多小时,直至当日试验完成。该项试验持续了一个月,在这样的试验环境下,任景光共完成了9次飞行试验任务。

内蒙古是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试验也总能让人开心。某产品地面试验,刘刚担任现场指挥。随着他下达发射口令,产品从地面腾空而起,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亮丽的彩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现场指挥的工作不仅仅是下达发射口令,要对整个试验了如指掌,对相关专业有所知悉。为了圆满完成试验,刘刚对外场的每一项工作做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相关部件人员进行了深入沟通。老队员卞致敬感叹道:“当年某型产品进行试验时,我担任现场指挥,刘刚负责设备保障。今天刘刚已经担任现场指挥了,变化有目共睹,令人惊喜,年轻人正在快速成长。”

面对日益繁重的型号任务,飞行试验专业室着眼未来,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各型号的主力,继续传承着飞行试验人的报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