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机在海外 2017-02-14 

  

本报记者 唐焘逸

“站稳非洲市场,竞争亚洲市场,开拓南美市场,关注欧美市场。”这是中国民用航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和精准定位,而在非洲和亚太地区,中国航空工业的民机海外销售和服务已先行迈出坚实稳重的步伐。

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并在非盟总部发表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倡议实施“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表示将支持中国企业与非方建立合资航空公司,提供民用支线客机,共同发展非洲区域航空业。

“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是李克强总理提出在非洲开展“三网一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网一化”是指与非洲合作打造非洲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非洲正处在经济崛起的前期,在发展基础设施、实现工业化方面已经起步,而且有着巨大的需求。中国在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和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最好的飞机是可以持续安全运营的飞机,而最好的客户服务则是可以帮助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成功的服务。这是中航国际客户服务工作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航国际针对非洲区域民机客户的特点,研究并制定了非洲区域民机客服体系建设规划,并确定了客户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策略。

中航国际分党组成员、中航国际航空发展公司董事长张光剑指出: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中航国际专门制定了“二一二三战略布局:在非洲设立两个营销中心,一个航空技术培训中心,两个维护维修运营支持中心,三个备件中心”。与此同时,针对非洲客户国产民机运营能力不高,用户所属民航当局监管能力不足的特点,又提出了“帮扶式、保姆式和介入式”的客户化服务理念和“先保障、后算账”的服务策略。这些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已经开始为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飞机的日飞行小时数逐年提高,飞机故障停场时间显著降低。更为可贵的是,用户对中国航空制造的信心显著提升,中航国际作为国有企业,为在海外践行大国责任、树立大国形象做出了表率。

我国在非洲开展区域航空合作,虽是国家层面的新尝试,却也并非从无到有的白纸一张。中国航空工业旗下中航国际公司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面向全球市场的窗口,早在2005年就向非洲的津巴布韦航空公司交付了第一架用于商业飞行的“新舟”60国产涡桨客机,随后向布隆迪、刚果(布)、喀麦隆等国家陆续销售“新舟”60飞机并投入运营。此外,运12系列飞机、“小鹰”500飞机、民用直升机等迎合非洲市场特点和需求的民机产品也成功在非洲打开市场,成为当地航空运输依赖的民生之计。“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开展以来,中航国际在非洲国产民机项目上取得了新的发展,以国产涡桨飞机“新舟”60和运12飞机为例,截至目前共有12架飞机服务于8个国家,开设航线70余条,为所服务国家的稳定繁荣、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样的布局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也在逐步启动。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民机海外的拓土开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在浩瀚南太平洋之上的群岛国家汤加,在被群山和神庙围抱的南亚内陆山国尼泊尔,国产民机“新舟”60和运12E先后完成交付,并以主力机型承担起所服务国家商业运营任务。交付至今,中国国产民机和前方服务保障团队用数千次的安全起降和数千小时的安全飞行,为当地的民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所服务国家的区域航空发展予以支撑,用中国航空制造和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架起串联海洋,连接大陆的“空中丝路”。

为持续开拓产品市场、保障服务质量,中航国际在海外建立了160多个海外代表处并长年向海外派驻员工。 中航国际的民机团队除了发挥好这些海外代表的作用外,还在民机销售的重点国家如在喀麦隆、刚果(布)、肯尼亚、尼泊尔等国设有专职的民机业务代表处,竭力推进国产民机在海外的产品市场销售,客户服务和品牌价值,为“中国制造”打破欧美垄断、增强中国高科技产品在非洲的影响力、践行国企责任做出表率。

系列报道之一《喀麦隆 雄狮插上“中国翼”》详见二版

摄影 唐焘逸 姜少林 李圣男